亞太中心著力非遺與高校教育的結合
![]() |
1月1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下簡稱“亞太中心”)管理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在北京召開。記者從會議上了解到,亞太中心正著力加強非遺與學校教育的結合。
學校的正規和非正式教育,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這已是業內共識。亞太中心進一步認為,建立非遺與教育領域、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合作網絡機制,能夠將效果發揮到最大化。
他們注意到,近十年來,亞太地區在遺產研究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逐年增長,卻忽視了對非遺教育的關注。而高校以其人員的專業化構建,在非遺保護實踐中發揮著可持續的重要作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它所構建的框架既有全球范圍內的普適性,也具有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國家具體特點的變通可能,是指導全球非遺保護的國際文件。然而,經過調研,亞太中心了解到,目前僅有三分之一的高校在非遺課程中使用了《公約》或者能力建設方面的教材,因此,舉辦幫助他們將《公約》精神和內容納入教學課程的培訓迫在眉睫。
2019年7月下旬,亞太中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信息和網絡中心(ICHCAP)、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亞太地區教育網絡合作,在上海舉辦了“《公約》與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融合培訓班”。來自中國、印度、尼泊爾、菲律賓等亞太地區20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參加培訓。培訓后,學員們都表示將根據所學內容,遵循《公約》精神和能力建設文本,修改各自非遺課程中不合理的內容。
在今天的會議上,與會的60余位國際組織代表對亞太中心加強非遺與高校結合的做法十分贊賞。他們表示,上述培訓只是第一期,今后還應繼續并加強。
作為向亞太地區國家和地區提供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力建設培訓的專門機構,亞太中心在2019年先后在烏茲別克斯坦、斐濟、泰國、韓國、中國、越南、孟加拉國、菲律賓、蒙古國等9個國家舉辦了11期培訓班,32個國家的相關人員接受培訓。
從2012年成立至今的8年時間里,亞太中心在東亞、南亞、東南亞、東北亞、中亞以及太平洋地區,持續開展有效的培訓活動,截至2019年12月,共舉辦培訓46期,受益國達4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