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預防腐敗局在其官方網站推出制止公款出國(境)旅游專項工作調查問卷,向廣大網民詢問公款出國出境旅游現狀,聽取網民對相關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近幾年來,“三公”支出,即公款吃喝招待、公車消費、公款出國出境,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出國出境考察、學習或培訓,本該是學習先進經驗、提升自身素質的難得機會,一些官員卻借考察之名,行旅游之實,掏公家的錢袋子,滿足私人的欲望,這種行為自然令公眾深惡痛絕。曾有網友無意中撿到某市公務員出國考察費用清單,顯示這些公務員在賭城拉斯維加斯“公務交流”;曾有國外華人社團代表揭露,多數中國公務團在當地游山玩水;更有國家預防腐敗局通報,一些官員巧立名目,稱在美國逛商場是“考察物價”……雖然我國幾乎每年下發禁止公款出國出境旅游的通知,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缺乏監督和約束的情況下,總有人能見招拆招、“巧妙”化解;以致在一些地方,“出國考察”成了一種待遇,內部“心照不宣”。但令人欣慰的是,像網民網曝公務員公款出國游費用清單一類的事件,讓人看到了網絡監督的巨大力量,讓公眾對網絡環境下的社會監督增添了預期。
整治公款出國出境旅游,已是刻不容緩。從2008年4月開始,中央紀委、外交部等10個部門,在全國開展制止公款出國(境)旅游專項工作,顯示了遏制這種假公濟私、以權謀私行為的決心。而這次面向網民的調查,說明有關部門將公眾意見、尤其是網絡民意擺在了重要位置。畢竟,公款出國出境事關公共利益,現狀如何、專項工作效果如何,聽一聽公眾的看法,問一問公眾的感受,理所應當。
政府預算是有限的,公款出國出境旅游上多花一分錢,公共事業、民生工程上就少掉一分錢。公眾對濫用公款的行為有天然的厭惡和敏感,如果能遏制這種行為,公眾的利益就得到了維護;因此,公眾對監督公家的錢袋子,有天然的動力。監督政府,是公民的權利和責任;將社會監督引入制止公款出國出境旅游的工作中,不僅可以拓寬信息渠道,也能令官員懾于這雙無處不在的“眼睛”,三思而后行,三思而不行。
此次網絡調查,也是一次態度調查。雖然大多數網友不是個中專家,只能憑個人經驗回答“因公出國(境)培訓團組效果如何”、“防止公款出國(境)旅游最重要的治本措施是什么”等問題,不盡客觀也是在所難免,但既然采取公開調查這種方式,顯示對公眾意見的重視,那么,希望無論調查結果如何,都能真實、及時地予以公開。以后,有關部門也可借助第三方力量,進行更大范圍的公眾意見調查。而整治公款出國出境旅游,包括其他不合法不合理的公款支出,需要通過制度設計,給予公眾更多參與、監督的機會和權利。
來源:新民晚報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