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工商部門統計顯示:截至2012年,養殖、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全國已達68.9萬家。合作社讓不少農民嘗到了甜頭,但似乎也遇到了不少“成長的煩惱”。業界人士認為,首先要解決貸款難問題;其次,政府幫助引進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對接,解決農產品銷路、提升產品附加值;希望政府扶持合作社搞好農田水利建設。
“相比較單個養豬戶,合作社以批發價購進飼料,一噸就可省三四百元;通過合作社賣豬就可以賣到8塊2一斤,比往外賣要高2毛。”在吉林長春綠園區合心鎮東安村,農民孫福掰著指頭給記者算了筆細賬。
59歲的孫福是遠近聞名的養豬大戶。2010年他挑頭成立了祥和養豬生產專業合作社,如今發展到100多戶社員,整個合作社共存欄一萬多頭豬。
第一道坎
資金緊張貸款難
雖然合作社發展態勢好,但江蘇常熟海明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顧海明還是憂心忡忡,“我遇到的問題主要是資金和人才。”
顧海明說,“我們的土地是流轉過來的,算是租種的,不能作為抵押物向銀行貸款,銀行連農業設施都不認,而農業又具有周期性,一季蔬菜最長要5個月才能上市,超市又是賣掉一季蔬菜結算一次錢。現金流非常緊張。”
想大發展的孫福也缺資金,到銀行申請貸款,“什么土地證、豬舍做抵押都不好使,只有樓房做抵押才給你貸款。”
5里之外的長春新農家村四間房屯,利民果苗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民也對“貸款難”深有體會:2011年冬天,合作社申請到幫扶婦女創業的一筆5萬元低息貸款,上級婦聯都批了,錢也撥到信用社了,然而,辦手續時,他帶著五個社員跑了七八趟,也沒跑下來。
“要求幾證齊全,人名相符,那當初咱這土地承包證是寫著我爸的名字。后來開春忙起來了,就顧不上了。算了,這點錢不夠那來回跑腿費事的。”王民說起此事一臉無奈。
在河南沁陽,康輝農機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郭景明告訴記者,合作社打算建糧食烘干廠、面粉廠,衍生產業鏈、提高糧食附加值,正面臨缺資金難題。他到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跑了很多趟,但農機又不能抵押。最后他找到農業發展銀行,對方表示必須以公司形式才能貸款。合作社目前正打算依托聚豐糧行注冊成公司,走企業化經營之道,解決融資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