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受臺風“海葵”影響,狂風暴雨橫掃江南。凱旋回鄉途中的孫楊發了條微博:“高鐵在鎮江已經停了3小時,今晚我能到家嗎?”有網友這么回復調侃他:“別著急,等水足夠深了,你就可以游回去了。”
不知孫楊如何打發時間,聽音樂?刷微博?還是玩iPad?
iPad正在成為城市里很多男女老少打發時間的首選電子產品,其中又以少年兒童最為癡迷。有些孩子玩起iPad中的各種游戲來手指翻飛,嫻熟無比。有些家長也找到一條管教吵鬧孩子的捷徑——給他一個iPad,世界立刻清靜。
事實上,iPad也在主攻少年兒童市場,在“蘋果商店”的搜索菜單里,針對低齡兒童的應用軟件不下百種,兒童應用現已成為“蘋果商店”除了游戲以外的第二大營收項目。
但是這些埋頭于iPad的孩子們引起了專家的憂慮——遠不只是視力受影響。不少專家認為,雖然iPad的軟件確實具有互動性和教學性,但它們無法替代傳統的早教模式與人際交流方式。大多數iPad游戲要求的是被動注意,低齡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思考能力、探索真實世界的好奇心和熱情都會受到負面影響。
有人甚至把“00后”稱為“iPad一代”,他們的一大特點是:相當比例的孩子和人說話時不看對方,這和他們長期低頭玩iPad的習慣有很大關系。
這確實是一個令人憂慮的現實——“iPad一代”中會出現面對高手怒目圓睜、大戰一場汗流浹背的優秀選手嗎?“iPad一代”能選拔出下一代孫楊、林丹嗎?
倫敦奧運會上,“90后”正成長為中國奧運軍團的主力,孫楊、葉詩文、陳定、孫玉潔、許安琪、陳若琳、汪皓、何姿、曹緣、張雁全、焦劉洋、李雪芮、李雪英……解讀他們臨危不懼、咬牙奮戰的故事時,人們或許應該慶幸,是體育而不是iPad陪伴他們成長。
現在的孩子很孤單,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不像父輩那樣生活在大家庭、大雜院里,無論是跳繩、踢毽子,還是爬樹、抓蛐蛐,小時候總是能夠參加大量的群體活動。這一代孩子被精心呵護著,生活在高層公寓里,沒有玩伴。iPad讓孩子們沉迷于“宅童”的虛幻快樂中。不少孩子因此變得孤單、冷漠,不知如何與人交往,成為孤僻的“電子娃娃”。
科技進步,一直在改變著人類的生活,在給人類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負面影響。瑞士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醫師榮格當年曾說:“隨著科學知性的增長,我們的世界已變得非人性化。人感到自己在宇宙中被隔絕、孤獨,因為他不再卷入大自然,他失去了自己對自然現象的情感性‘無意識認同’。”
改變孤僻的“電子娃娃”,還是要讓他們走出家門,親近大自然,用習慣劃屏的手指牽上小伙伴熱乎乎的手,撫摸萬物生長的土地。或者,家長給孩子一副球拍,一個籃球,讓他們撒撒野,出一身透汗。
現在的孩子需要體育。體育給人帶來的不僅是健康的身體,還有健康的人格——積極進取、擅長合作、不怕困難、充滿活力,是“陽光少年”而不是“電子娃娃”。
8月8日恰逢“全國健身日”,接下來的這些日子,別讓孩子在平板電腦上“養魚”、“切西瓜”、“大戰僵尸”了,帶他們去游泳、打球吧,或許他們不會成為下一個孫楊、林丹,但會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0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