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負責人在接受中國日報專訪時表示,中國邊檢機關將進一步加強信息技術建設應用,提高通關效率和安全性。
據出入境管理局副局長李俊杰介紹,近年來,中國邊檢機關加大信息技術建設力度改善信息技術環境,著重解決口岸擁堵的問題,
他說,過去,由于邊檢機關信息化建設水平不高,裝備落后,加之檢察場地不足,面對旅客流量大幅增加,口岸擁堵,旅客長時間等候的情況時有發生。
同時,勤務指揮,案件流轉處理、流量數據統計等缺少信息技術支撐,難以實現管理的精細化和工作的高效率,他說。
李俊杰說,目前,由于加大了資金的支持力度,情況已經極大改變。
“我們已經建成了以邊檢信息系統為核心,以公安部出入境管理中心數據庫為支撐的系統?!?/span>
同時,形成以全球簽證信息系統、國際航班載運人員信息預報系統,船舶預報監測系統,人員車輛自助通關系統、閉路電視監控系統、電視電話會議系統等為輔助的應用體系,他說。
“通過這些系統,我們可以及時掌握全國各口岸的工作情況,可以快速下達命令,快速統計出入境數據,及時發現一線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并加以糾正,”他說。
李俊杰說,這些系統在保障通關順暢、方面安全通關方面更是發揮了巨大作用。例如,我們在全國18個大型口岸建成使用了416條出境人員自助通道,自愿備案個人信息的旅客5至8秒即可自助通關。
在2011年入出我國的4.1億人員中,選擇自助通關的達到30%;在6個陸地口岸建設使用了154條車輛自助通道,在2011年2376萬輛入出境車輛中,使用該通道的達到63%,單車通關時間縮短至10秒。
李俊杰說,2008年,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在空港口岸啟用了國際航班載運人員信息預報系統,目前已實現99%以上人員信息預報,簡化了查驗手續。
今年5月,公安部啟用了電子普通護照,必將進一步提高公民通關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他說。
此外,公安部為邊檢站配備了證件鑒別儀器,建立了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證件研究室,區域證件研究室、邊檢站證件研究室三級聯網鑒別機制,大幅提高了中國邊檢機關識別偽假證件的能力,他說。
根據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各口岸出入境人員數量達到4.1億人次,其中外籍旅客達到5412萬人次,在華長期居住的外籍人士達到近60萬人次,這與改革開放前1978前相比,中國內地出入境人員數量增加了73倍。
“增幅和增速都很大,廣大出入境人員對通關效率,便捷、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北京大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周長輝說。
“科技信息技術的推廣和更新將要大大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口岸管理效率和能力,”他說。
“但是,這不僅是一個國家的事情,需要全球的合作來分享技術創新和應用的成果,”他說,“例如,澳大利亞、荷蘭以及國際移民組織在證件研究方面就給中國邊檢機關提供了很大的幫助?!?/span>(記者 張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