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否在沿著正確的路徑前行?這是于2012年11月7至10日在北京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全球能力建設戰略評估會議”的核心議題。來自亞太、非洲、阿拉伯及拉丁美洲地區的專家、學者,中國主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門的官員、相關領域專家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共計40余位,匯集北京,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全球能力建設戰略的實施工作予以評估,并就該戰略今后發展方向展開探討并形成建議。會議由聯合國教科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承辦。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通過近十年來,全球已有146個國家成為《公約》的締約國。各國對《公約》框架下的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積極響應和廣泛參與極大地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國家層面上進展,但有關《公約》精神內涵、相關工作機制及自身義務的認識程度和實踐能力尚需提高。為確保各國能夠有效履行自身的義務,并從《公約》的國際合作機制中受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10-2011年度發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全球能力建設戰略,旨在通過開展相關領域的培訓活動等加強各國有效實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能力,推動全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及相關國家和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據悉,針對受益國的具體需求進行培訓項目設計是該項全球戰略的一大亮點。目前已完成的培訓活動涵蓋以下五個領域的內容:相關保護政策和法規的修訂、相關保護機制的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制定、對《公約》國際合作機制的參與、名錄申報和國際援助申請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學習。
另外,該戰略實施一年多以來,已經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業績:來自世界各地的77位專家(30%來自非洲,40%為女性)受訓成為推行該戰略的培訓師;其中24位專家在世界各地用7種不同語言(阿拉伯語、英語、法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俄語、烏茲別克語)舉辦了80余次培訓活動;培訓活動使得1600人受益,受益人包括政府官員、非政府組織和專家,其中很多人是社區成員和年青人。
2010年5月,中國政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簽署協議,在華建立以能力建設和培訓為主要職能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充分體現了中國政府致力于推動亞太地區乃至全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做出貢獻的愿望。2011年1月,亞太中心曾成功地舉辦了能力建設戰略框架下的首屆師資培訓班,這是該項戰略開始實施的重要標志。此次亞太中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舉辦此次會議,目的是通過對該戰略實施一年多以來所取得的經驗和遇到的問題進行評估和總結,為今后繼續通過開展國際培訓以及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活動來推動該項戰略向縱深發展,并最終為推動亞太地區乃至全球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及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穆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