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務公開民主管理是村民自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基層管理體制的重大創新,主要包括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等基本內容和形式。黨的十七大以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體系日益完善,組織載體逐步健全,內容不斷豐富,形式更加多樣,村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進一步健全。億萬農民群眾正在農村這一廣闊天地里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村務公開民主管理法律制度體系基本建立
黨的十七大報告和黨的十七大新修訂的黨章明確將“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確定為我們黨和國家必須堅持的政治制度之一。2010年10月2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對《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進行了修訂,對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工作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12個省(市)根據新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修訂了本省(市)的選舉辦法,8個省制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實施辦法,四川、湖南等省制定了村務公開條例。一些省份還制定了村民代表會議規則、村務管理辦法等行政規章。全國村務公開協調小組各成員單位單獨或聯合出臺30多個政策性文件,重點解決村(居)委會的組織建設、民主選舉、運轉經費保障機制、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等焦點問題。黨和政府引導廣大農民群眾進行不懈探索,98%的村制定了村規民約和村民自治章程。以憲法為依據、以村(居)委會組織法為基礎、以政策措施和地方法規為支撐、以村規民約和村(居)民自治章程為補充的基層民主實踐的法律制度體系基本形成。
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組織載體日益健全
農村實現了一村一黨組織,有的地方還根據產業結構調整把支部建在協會和村民小組。村民議事組織和村務監督組織建設普遍得到加強。目前農村59萬多個村委會大都設立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下屬委員會。85%的村建立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制度,92%以上的村建立村民理財小組、村務公開監督小組等組織。其他一些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會組織、專業合作組織不斷發展,依法登記的專業合作社21.16萬家,林區普遍建立林業合作組織、林業協會等。以黨組織為核心、村級自治組織為主體、各種社會組織廣泛參與,覆蓋基層各個領域、條塊結合的農村基層社會管理組織網絡逐步形成。
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內容日漸豐富
農村普遍開展了8輪以上的村委會選舉,98%以上的村委會依法實行直接選舉,村民參選率達到95%,村委會成員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國35%的村每年都召開村民會議,57%的村每年都召開1次以上村民代表會議,一些地方創造了“村務大事村民公決”、農村“民主日”等辦法,以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為主要形式的民主決策實踐不斷深化。農村土地征用補償及分配、村集體債權債務、村內“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等村民群眾關注的新熱點納入農村基層民主管理的范圍。在農村基層積極推行“四議兩公開”,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實踐不斷深化。全國95%的村實現村務公開,村務公開規范達標村占60%,94%以上的縣制訂村務公開目錄,91%的村建立村務公開欄。全國每年約有170萬名村干部進行述職述廉,對23萬多名村干部進行經濟責任審計,村民評議村干部200多萬人次。以村務公開、財務監督、群眾評議為主要內容的民主監督實踐不斷深化。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的內容隨著社會生活和公共需求的發展而逐漸充實,基本實現了農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在哪里,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的內容就延伸到哪里。
村務公開民主管理推進保障機制逐步完善
全國村務公開協調小組根據工作需要及時對成員單位進行增補,31個省(區、市)都已建立村務公開領導(協調)機構,黨政統一領導、民政部門牽頭協調、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逐步形成。2009年,各級財政對村級組織的補助總額達189.51億元,村均3.14萬元。普遍實行“村財鄉管”,村干部報酬和村辦公經費逐年增加,資金穩定、管理規范、保障有力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初步建立。全國鄉鎮機構改革逐步推開,截至2011年11月,正在進行和已經完成改革的鄉鎮占全國鄉鎮總數的98%,其中24個省份已經基本完成改革任務,管理層級進一步精簡,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村民自治組織行政化的問題有所解決。按照分級開展的原則,各地廣泛開展富有特色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單位創建活動,先后命名三批279個“全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單位”,促進了農村社會管理水平的整體提升。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指導逐步建立以綜合服務設施為主體、專項服務設施為配套、服務網點為補充的社區服務設施網絡,進一步增強了農村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村民自治組織植根基層、貫通社會、聯系群眾的特點和優勢得以充分發揮,促進了在農村實現協調社會利益、增加社會福祉、化解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健全社會管理格局的目標。
村務公開民主管理服務經濟社會改革發展大局成效顯著
各地堅持把村民自治與農民需求有機結合,充分保障了“一事一議”、“以獎代補”等中央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實。據初步統計,2008年至2011年各級財政對村級“一事一議”各類資金投入達到775億元,完成“一事一議”建設項目63萬個,受益農民達到5.3億人。各地以村民廣泛參與的民主方式有效保障林改的順利開展。目前,全國確權集體林地26 億畝,占集體林地總面積的95%;發證面積22.65億畝,占確權林地總面積的87%,發放林權證9785萬本,8379萬農戶拿到林權證,共涉及我國農村約5.6億人。2009年至2011年開展“難點村”治理,排查出的13007個“難點村”基本得到治理,村級組織和村干部隊伍建設得到加強,村級民主管理制度得到完善和落實,“難點村”落后面貌得到改變。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始終以推動和保障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為目標,以農民群眾公共生活需要為動力,與農村政治和經濟發展相適應,已經成為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強大引擎。
6億農民群眾在豐富多彩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實踐中,提升了民主素質和對民主的認知,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進一步煥發,正在逐步成為加強和創新農村基層社會管理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