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又到了即將收獲的金秋季節。在“中國第一米”的故鄉河南省原陽縣,稻田中的農民因為稻田養鰍、稻田養蟹、稻田養鴨等生態立體種養模式,在水稻未成熟之前已經接了厚厚的一摞訂單。生態立體種養模式不僅提升了“原陽大米”的內在品質,同時也敲開了農民增收致富的大門。
9月10日,記者來到原陽縣最大的優質水稻種植基地太平鎮一探究竟。
“俺種的水稻不用施化肥、打農藥,稻田內養的泥鰍排泄物為水稻提供了充足的有機肥,水稻病蟲害幼蟲和浮游生物、稻花等又給泥鰍提供了充足的食物,這種生態立體種養模式讓俺的水稻品質提高了,大米價格翻番,俺的泥鰍在市場中也非常走俏。”記者一走進太平鎮菜吳村農民吳振邦的生態水稻種植基地,他就滔滔不絕地向記者講述著稻鰍共生的諸多好處。
一進稻田,記者就發現,吳振邦的稻田與其它的稻田有很多不同之處:水稻長的粗壯有力,一方方稻田的田埂與水稻之間用防護網隔離開來,一盞盞黃色的漂亮太陽能殺蟲燈有序地豎立在田間地頭,稻田上空不時有成群的白鷺上下翻飛。
吳振邦解釋說,這些防護網是為了防止泥鰍沿著田埂逃脫,泥鰍只能在水稻生長區域內任意游弋,給水稻疏松土壤,這些漂亮的太陽能殺蟲燈每天殺死的蟲子又為這些泥鰍補充養料,這些白鷺等鳥類是大自然的環境監測專家,這里的泥鰍綠色、環保,它們最愛吃,雖然地里有防鳥網、驅鳥器,但是每天驅趕這些白鷺、保護泥鰍的安全成了田間工人最大的勞動量。
泥鰍素有“水中人參”之美稱,肉質清淡細嫩,肉味鮮美,營養豐富,含有人體所必需的多種營養成分,還具有較高的醫藥價值。國內市場需求量達到每年30-40萬噸,但市場僅能供應10-15萬噸,缺口很大,國際市場對我國泥鰍的需求量也逐年攀升,訂單年年增加。了解這一情況后,2008年,吳振邦開始稻鰍共生實驗,經過5年的精心研究和全國各地參觀學習,請教專家專門指導,成立了原陽縣旺盛種植專業合作社,并與河南省龍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投資200多萬元,流轉土地1000畝,建成了如今功能設施完善的350畝稻鰍生態立體種養基地。
吳振邦順手用竹竿從稻田防護網內側輕輕挑起一個泥鰍觀察臺,臺中幾只泥鰍不停地扭動著身體,微微泛黃的泥鰍即將長成。吳振邦說,他的稻田養鰍由中國科學院專家提供技術指導,這里的水稻從插秧到成熟都是用富含有機質的黃河水澆灌,稻田內養殖的泥鰍叫黃金鰍,營養價值極高,市場供不應求。吳振邦算了一筆賬,原來一畝地1000斤水稻,一畝地收入不足2000元;改用稻鰍共生生態立體種養模式后,一畝地不僅能收獲高品質的1000多斤水稻,還能收獲200斤左右黃金鰍,按市值保守算,一斤鰍20元,光鰍就是4000元,水稻由于原生態的種植,品質提高,碾成大米,一斤可以賣到10元以上,這樣一畝地稻谷可以碾700斤大米,就是7000元左右,總的來算,光這一個秋季一畝就是11000元左右。350畝地,今年預計年產值是385萬元。
隨行的合作社成員吳振永說,他家有20畝地,在沒加入合作社之前,除去投資大概就是3萬左右。如今,加入了合作社開始進行稻鰍生態立體種養,除去投資一年的收入預計不會低于10萬元。自合作社成立以來,吳振邦已帶動60多戶農民受益,他的設想是5年內稻鰍生態立體種養基地達到萬畝,帶動更多的農民受益。
此外,吳振邦從農民手中流轉的土地以每年每畝1200元租用,把農民從土地里解放出來,讓他們走出家門打工掙回更多的收入,留下種地的能手在他的合作社打工,月收入在3000元到4500元不等,這些世代以種地為生的農民不出家門就能掙到高工資。
在原陽縣,除了吳振邦的稻鰍生態立體種養模式,還有黃河道夫的稻鴨生態立體種養模式、趙俊海的原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稻蟹生態立體種養模式等。這些生態立體種養模式既生產出了放心安全的生態大米,又提高了土地的綜合生產能力,既提高了群眾的種糧積極性,又為群眾依靠土地增收致富又開辟了一條新路徑。
未來,原陽生態立體種養模式之路將會越走越寬,原陽生態稻米產業經濟將會越嚼越香!
(記者 馬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