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日,在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上,受省政府委托,省農業委員會主任王忠林作了省政府關于全省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發展情況的報告。截止目前,全省農村土地已流轉6507萬畝,比上年增長16.2%。全省農村土地規模經營面積發展到5971萬畝,比上年增長17.1%。全省20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發展到10.5萬個。
報告在闡述全省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發展情況時說,近年來,全省上下堅持以推進農業機械化為手段,以創新農村土地管理制度為基礎,以提高農業組織化為核心,積極引導農村土地有序流轉,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有效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促進了農民持續增收,加快了現代化大農業建設步伐。堅持把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作為發展規模經營的首要條件和建設現代大農業的關鍵環節,積極探索土地流轉的多種實現形式。目前,農村土地流轉主要有轉包、出租、入股、轉讓、互換等5種形式,出現多樣化趨勢。全省土地規模經營主要有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合作經營、集體經營、企業經營四種類型,呈現多元化發展格局。
報告說,從實踐看,隨著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面積不斷擴大,對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一是促進了農業持續增產。通過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使土地、機械、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實現了優化配置,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據統計,全省種植大戶(家庭農場)通過規模經營拉動糧食增產在8%左右,農機合作社拉動糧食增產在15%左右,好的達到20%以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成為推動全省糧食增產的重要力量。二是促進了農民持續收入。通過土地流轉和發展規模經營,促進了農村產業分工和效能提升,使土地轉入和轉出農民都受益。三是促進了農業競爭力持續提升。實行規模經營后,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優化種植結構和品種結構,大力發展品牌農業,積極開拓市場,實現了優質優價,有效提高了農產品市場開拓能力。這些都顯現了土地流轉規模經營效益。
報告分析了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和發展規模經營的主要做法。從全省來看,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主要采取四項措施:一是各級領導高度重視。二是鼓勵多元經營主體發展。三是提供綜合配套服務。四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報告針對全省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發展中存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概念混淆、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不健全、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建設滯后、扶持政策不配套等問題,提出了規范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做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和維權工作、搭建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和監管平臺、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落實配套扶持政策等進一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措施。(作者:印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