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晨7時,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ICU護士譚曉潔與丈夫揮手道別時微笑著作了個“V”手勢,進入手術室。她全身麻醉后,醫生用采髓針在她左右髂骨處多點采集骨髓血。10:25,1200毫升骨髓血全部采集完成。11時,珍貴的骨髓血由中華骨髓庫工作人員鄭重交給韓方取髓人員。至此,今年32歲的譚曉潔成為中華骨髓庫重啟11年來首個骨髓血捐獻者,這也是在江蘇進行的首例涉外捐獻采集。
2001年,中國紅十字總會重啟中華骨髓庫,江蘇分庫次年隨之啟動,譚曉潔報名成為志愿者。今年3月,中華骨髓庫發來通知:“譚曉潔與一位韓國籍血液病患者HLA初配相合。”經聯系,譚曉潔同意捐獻。4月抽取高分辨血樣寄往韓國,5月結果顯示:她與患者10個位點全相合,韓方發出移植請求。
譚曉潔了解到對方是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病人,骨髓血干細胞移植優于外周血干細胞移植,為了使患者達到最佳的移植效果,她主動提出愿意捐獻骨髓血。據了解,這位韓國患者體重為80公斤,采集的骨髓血需要1200毫升,幾乎是一般骨髓血采集量的兩倍。
中華骨髓庫江蘇分庫負責人丁玉琴告訴記者,造血干細胞存在于骨髓,國際上有兩種采集方式:一種是動員劑注射后,通過血細胞分離機在外周血中分離造血干細胞;一種是直接在髂骨采集骨髓血干細胞,相對比較痛苦。中華骨髓庫成立以來,非血緣關系志愿者尚沒有捐獻骨髓血的先例。
這件需要勇氣的事,在譚曉潔看來,卻是“驚喜和幸運”,即便是本月初她父親突發腦梗塞住院也未讓她改變初衷。手術前夜,她對記者說:“我想打消公眾對骨髓捐獻的恐懼,希望有更多的人選擇這種方式。家人都理解支持我。”記者看到,曉潔的病床上放著一個“輕松熊”儲蓄罐。“這是我送給女兒的‘道德儲蓄罐’,她每做一件好事,我就往里塞一枚硬幣,有12枚了。前天她送給我了——‘你救不認識的人的命,媽媽你真棒!’”
這是在江蘇進行的首例涉外捐獻采集。昨天,記者跟隨采訪,親眼目睹這場從公路到高鐵再到機場環環相扣、分秒必爭的生命大接力。14:20韓方取髓員提著白色的低溫儲運箱登機,14:45飛機準時起飛離開南京飛往首爾。
記者發稿前獲悉,目前譚曉潔恢復情況良好,她的1200毫升骨髓血已成功輸入韓國患者的身體里。遵循骨髓捐獻中“回避”原則,他們暫不知曉對方的詳細情況,但這場跨國救援已將“人道主義”的種子根植于更多人的內心深處。(沈崢嶸)
來源:新華報業網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