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圖片
1865年像一顆不起眼的痣,并沒有被多少南京人記起。
忙碌的建筑工被命令在這一年的年底前,按照西洋人的圖紙,在這個城市的南面建起一個工廠。
沒過多久,高大空曠的房子里,一部部奇形怪狀的機器被安裝了起來。大家都睜大眼睛,好奇地盯著這些锃亮的玩意兒。
這個掛著“金陵機器制造局”牌子,并在當時成為遠東地區最先進的兵工廠,雖然沒能幫助走向沒落的清帝國挽回頹勢,卻讓南京有了最初的工業基因:這里同樣有著追求精密以及對技術偏執的傳統。
也就是在這一年,在遙遠的歐洲,芬蘭的一位工程師在當地開辦了一間造紙廠,他給工廠取了個名字,叫做“諾基亞”。
逼出來的“自我革命”
當47歲的畫家狄亞銘決定從美國回到自己當初學畫的城市時,他那些直率的美國同事紛紛搖頭。
“我已經膩了?!睂Φ襾嗐憗碚f,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南京開始一段驚心動魄的創業之旅,給他帶來的吸引力,要遠遠大于美國頂級動漫公司“藝術總監”這個頭銜。
幸運的是,狄亞銘并沒有讓自己的冒險失手。他趕上了這個城市發展軟件動漫產業最好的時期。
這一年,也就是他來到南京的2007年,南京軟件企業數量達到1100家,產業銷售收入突破360億元人民幣,在全國城市中位列第四,僅次于北京、深圳和上海。而在2000年,南京當時還只有200多家軟件企業,年銷售收入僅18億元。
從18億元到360億元,“南京速度”讓人稱奇。
“那個時候,南京已經提出要建‘軟件名城’這一重要戰略,當時大家一致認為,軟件業是高效產業、富民產業和綠色產業,是最適合南京發展的產業之一。” 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巡視員蔣維勝對現代快報記者說。
但是在這之前,左右南京經濟發展的卻并不是軟件業,而是重化工行業。
尋訪根源,我們再一次回到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