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張家港召開建縣(市)50周年紀念大會,回顧50載的篳路藍縷,奏響一曲激昂贊歌。
“敢叫日月換新天”,張家港人就是以這樣一種豪邁氣概,高點定位、自尋對手,跟強的比、向高的攀、和快的賽,統籌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等各個領域的建設,走出一段50年的光榮歷程。
作為全國最大的民營鋼鐵企業、最大的木材和紡織原料集散地、亞洲最大的綜合性糧油加工基地……張家港克服了自身資源、環境的不足,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創造了諸多的奇跡。從70年代的“全國大寨縣”到80年代的創辦“首家縣辦大學”,從90年代建辦第一家內河港型保稅區再到新世紀的三屆全國文明城市……張家港人成就了一個又一個率先。張家港的巨大變遷,也被聯合國評價為“城市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
回首50年,每一步跨越都留下了“張家港精神”的深刻印記。緊扣時代節拍,張家港已然一個“改革創新求突破”的時代典范。如今的張家港,是一座實力之城、是一座幸福之城、是一座宜居之城、是一座文明之城。2011年,張家港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60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42億元,工業銷售5500億元,進出口總額330億美元,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3.51萬元和1.73萬元。這一串又一串的數字背后是自強不息的張家港精神。初步形成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生物醫藥、軟件(動漫)產業等獨具特色的新興產業集群;打破了城鄉二元結構,建辦多元化的社會事業;創建成為國家首個衛生城市……這一系列的斐然成就亦是對張家港人、張家港精神的最好反饋。(通訊員 徐麗麗)
實習編輯: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