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大道一路向前,一幅綠色的長卷鋪陳逶迤開來,山體綠植茂盛,道旁綠化齊整,有軌電車、快速公交、輕軌的站點不斷跳入眼簾。進入有著蘇州“綠肺”之稱的高新區西部生態城,會驚嘆于“綠肺”上鮮明的縱橫線——25公里長的太湖大堤和太湖大道。
“山隱城中,城映水中”,蘇州西部生態城作為蘇州生態城市建設和創新的重要平臺于2009年9月啟動,規劃總面積約42平方公里、總投資250億元。生態城以生態為基石,自覺試驗綠色增長、低碳發展,裁剪出一套別致的“青山綠衣”。
2002年,提出太湖岸線一公里內不建工廠,退漁還耕的政策;2004年,實施太湖清淤取土工程;2005年,25公里長的太湖大堤驚喜呈現;2010年,太湖濕地公園開園;2012年,啟動農村環境及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整治……西部生態城的每一步都走得精準而又超前,它堅守著“生態紅線”,秉持著尊重、順應和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珍惜著大自然慷慨的饋贈。
生態城追求的生態有著具體的指標來衡量:污水處理率達到100%,城市危險廢物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綠化覆蓋率超45%,區域環境空氣PM2.5年均濃度不超過15微克/立方米,區域河道水質達到Ⅲ類水要求。
“一座生態城不只是對綠色建筑、再生能源等新技術的運用,還要與本地的氣候、地形和環境特點等相結合,使綠色建筑具有地域性,并體現當地的風土民俗和傳統文化。”西部生態城管委會負責人曹俊表示。
現階段,旅游度假、文化創意、現代農業和綠色環保是重點發展的四大主體產業。
沿太湖大堤一路過來,一個個水閘正在悄然轉變成精美的景觀小品,觀光小屋、一艘帆船、湖畔碼頭,水閘造型各異。除了發揮擋水和泄水功能外,還配套設置衛生間、小賣部、茶室、停車場等功能設施。此外,還有集餐飲、休閑、娛樂功能一體的綠色三星建筑——旅游咨詢服務中心;將太陽能等綠色科技運用其中的馬山游客中心以及露營拓展基地、房車項目、垂釣中心……漸次裝點在太湖大堤這道“生態綠色長廊”上。
濱臨太湖,真山真水,古吳文化、漁耕民俗,集如此要素于一身的西部生態城,生態里包含著深厚的人文資源。
西部生態休閑旅游的新地標——太湖濕地公園,在經過退漁還濕后,恢復了河流、池塘、沼澤的原生態風貌,加之豐富的濕地植被,珍稀野生動植物,是生態城在宏觀生態恢復方面交出的一份滿意答卷。在濕地公園,湖光山色與濕地的自然、生態、野趣交相輝映,可感受傳統農家的生活、捕魚釣蟹的閑趣、體驗寓教于樂的科普活動,在這里,人文精髓與自然生態充分融合,人與自然時刻進行著深層對話。
未來幾年,經過持續的退漁還耕、生態修復,太湖之畔的濕地生態群落將聚合組成“太湖大濕地”休閑旅游帶。
生態喚醒健康、增色文化、助力旅游,在西部生態成,會發現旅游產業、文化創意和生態環境奇特而又恰如其分的融為一體。
鎮湖的刺繡名滿天下,但此前僅有刺繡這一單一元素,除慕名而來,鮮有游客。然伴隨著周邊生態環境的串聯整合、旅游載體的逐步齊全,古色古香的繡品街、琳瑯滿目的中國刺繡藝術館亦成為生態休閑旅游不容錯過的一站!
生態城內還有玉雕、緙絲、宮扇及仿古青銅器等傳統工藝,良好的生態環境為這些各具特色的民間藝術提供了完美的發展外部條件。加入民間藝術景群的生態休閑之旅同時也是文化體驗和修學之旅游。
西部生態城里,如何定義美麗家園?低碳、綠色是關鍵詞。
供電給家用電器的太陽能屋頂;可根據日光入射角度而捕獲適量陽光的索樂圖照明裝置;將餐廚垃圾轉變成有機肥料,用于小區綠化,且不產生污水和有害氣體的垃圾處理系統……這些綠色建筑技術就在生態城中一一實現。位于生態城的中節能綠色“低碳小鎮”就是這樣一個即將實現的“綠色”、“微碳”、“低排放”的美夢!
“低碳小鎮”坐落于太湖大道與230省道口,是生態城打造“低碳城市”的一個縮影。總投資超過30億元,預計2015年初交付使用。
在蘇州西部造就這樣一座“生態綠城”是高新區探索出的一條特色鮮明的生態文明發展道路。而這座集旅游休閑、文化創意、民間藝術及高品質居住、辦公于一體的低碳生態型山水新城也將出落得越來越美麗?。ㄍㄓ崋T 徐麗麗)
實習編輯 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