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在線消息:中國有兩句傳統的諺語:“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知人知面不知心”,意思是僅從外貌和長相是不能真正了解一個人的。但是,最近出版的一本名為《解讀面孔》的心理學譯作卻顛覆了人們這一傳統觀念。
《解讀面孔》是美國心理學家利奧波德·貝拉克博士和其助手薩姆·辛克萊爾·貝克在將近30年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完成的。書中從解剖學、行為科學和心理學的角度闡述了人的行為、心理和社會經歷等因素是如何對人的面部表情產生影響,說明人的性格、人格因素對外貌形成發生作用,并從面部表情中反映出來的原理。書中介紹了一套解讀面孔的方法——劃區解讀法,著重介紹了如何運用劃區法來解讀面孔上的跡象,達到洞察內心的目的。
人的面孔是一張能夠解讀的地圖
人的表情是由皮下微小的肌肉活動決定的。事實上,正是做出面部表情的那些肌肉對上面的皮膚和下面的骨骼習慣性地牽拉作用,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面部特征。面孔的外形是對一個特定的人所特有的氣質、情緒和態度的一份永久的記錄——反映一個人最常見的情緒狀態。一個人最基本的內心情感或習慣性態度,例如懷疑或情緒沖動,自信或缺乏自尊,悲觀厭世或樂觀豁達,愛戀或仇恨,往往能“凝固”肌肉。這些習慣性的狀態會變成泄露內情的標記,使面孔成為一張立體地圖,幫你認識一個人的真實性格。
“剛剛出生的孩子是沒有社會經歷的,他們在保持先天基因的情況之下,面孔中沒有留下任何痕跡。而隨著他們不斷成長,比如社會交往和與人交流逐漸增多,許多習慣動作——包括姿勢、語言和面部表情等等就會在他們身上留下痕跡,面孔日益表現出性格,不同的生活會在不同人們的臉上顯出相應的留痕。例如,一個人在平時過多地以一種恐懼、睜大著眼的表情來看待世界的話,那么其眼睛周圍的肌肉將逐步在表皮外留下永久的痕跡。其結果是,即使在毫無驚恐的情況下,此人也會顯露出細微的或明顯的憂懼神態。”這本書的譯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館員蔡曙光說。
同樣的道理,骨骼也可能成為個人性格的指示物。如果肌肉總是朝著一個方向牽拉時,它就會對與其相連的骨骼產生牽拉作用,從而促進骨骼的生長。
貝拉克博士正是闡述了人的行為、心理和社會經歷等因素是如何對人的面部表情產生影響的,說明了人的性格、人格因素是如何對面孔在后天的成型和生長過程中發生作用,并從面部表情中反映出來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