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huán)球在線消息:2006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大會6日在肯尼亞首都內(nèi)羅畢開幕,大會的主要議題是“后京都”問題,即2012年之后如何進一步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
一些曾以古怪和瘋狂為由被打入冷宮的想法又被重新提起,各國科學家正試圖尋找解決氣候變暖的簡單而有效的途徑。
怪招一:大傘遮陽
第一個主意有點像科幻小說,是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教授、世界光學權威羅杰·安杰爾想出來的。他提出在太空為地球支起一把巨大的遮陽傘。這把傘由6面可調(diào)整傾斜度的鏡子組成,長約2000公里,永久定位于距地面約150萬公里被稱為拉格朗日的至高點。這把碩大的遮陽傘將遮擋一部分陽光,使地球吸收的太陽能減少2%,足以抵消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氣溫上升。
上個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先進概念研究所要求安杰爾把這個想法加以充實。安杰爾估計這個想法付諸落實將耗資約3萬億美元,很多人覺得不現(xiàn)實。但他卻反駁說,這筆錢只相當于全世界國民生產(chǎn)總值的1%至2%,和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損失相比,這個代價相當劃算。
怪招二:顆粒降溫
第二個給地球降溫的主意相對簡單,是由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荷蘭人保羅?克魯岑提出的,他以研究臭氧層空洞聞名。
他建議將二氧化硫微粒釋放到大氣層最外面的平流層中,在空中,這些漂浮的顆粒通過反射陽光,阻擋一部分熱量。
1991年,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大規(guī)模爆發(fā),噴出的火山灰遮天蔽日,導致隨后幾年時間里地球平均氣溫下降了0.5攝氏度。受此啟發(fā),克魯岑想出了這個主意。
怪招之三:海中加鐵
科學家還提出了第三個有趣的主意:往海水中添加鐵微粒,催生浮游植物,而浮游植物可以吸收大氣中的主要溫室氣體二氧化碳。但是反對者指出,這種人工方法導致的突然變化會給野生動植物和食物鏈造成不良影響。
巴黎法蘭西學院的愛德華?巴爾教授說,誰也不能保證浮游生物吸收二氧化碳后會沉到海底,安全地在海底度過幾百或幾千年。二氧化碳也可能從浮游生物體內(nèi)重新回到大氣或海洋中,使部分海水變酸缺氧。一些喜歡硝酸鹽的細菌會因此繁殖并釋放一氧化二氮,從而造成惡性循環(huán)。
一氧化二氮造成的溫室效果是二氧化碳的300倍。它進入大氣后,需要120年才能完全分解。
(作者:劉浩 編輯:王晶 來源:國際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