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據美國《星島日報》報道,美國婦女常有冠夫姓或改用夫姓的習慣,不過,旅美華裔年輕一輩或部分堅持自我身份認同的華裔婦女,仍選擇維持原本的姓氏,認為不需要那么麻煩去做更改,這正漸趨形成一種時尚趨勢。
根據在美華裔婦女的說法,有部分年紀較長的婦女在中國臺灣、香港就已經遵循傳統冠上夫姓了,有些人是在移民到美國后,入籍時被糊里糊涂冠上的,還有些人則是因為當時美國社會婦女普遍冠上夫姓,因此自己也就跟隨潮流了。
出生于臺南的美國胡桃市華裔女市議員蘇王秀蘭(MarySu)表示,自己是比較傳統的臺灣婦女,謹守孔夫子的訓示“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三從四德,早在臺灣與印尼華僑的丈夫結婚時,就選擇冠上夫姓。丈夫也覺得妻子很尊重他,覺得還蠻開心的。
蘇王秀蘭提及,自己大部分的朋友,不管是主流或華裔婦女,目前只有一半的比率冠夫姓,其中以主流社會婦女冠夫姓的占大多數。
同樣冠上夫姓、年紀較長的黃趙企晨(Sophie C. Wong),出生于新加坡、之后旅居香港,到美國后也跟隨潮流,效法蒙市第一個華裔市長陳李婉若冠夫姓,不過英文名字中還保留原本姓氏的縮寫,她回憶當時的社會,婦女冠夫姓后才能讓人知道已婚的身份。
冠上夫姓之后,也給她帶來了一些困擾,如在家鄉的老朋友光看名字都認不出她來了。不過因為黃趙企晨這個名字已經用了20幾年,大部分有聯絡的朋友都知道她冠了夫姓的名字,因此困擾減少很多,也就不想麻煩再更改回來了。但她表示,會有一點失落,覺得冠夫姓后的自我身份認同似乎消失了。
她的2個女兒,都嫁給白人,但是并未冠夫姓或從夫姓,仍保留自己的姓名,黃趙企晨認為很好,因為很方便也不需要更改證明文件。
今年40多歲、目前從事金融業的何祖芬,認為自己的名字很好聽,所以堅持不冠夫姓或改成夫姓,否則會對不起爸媽所給的姓名。
來自臺灣的何艾蕓嫁給香港丈夫,不冠夫姓的她表示,去小孩就學的學校時會遇到麻煩,常被老師或家長問個不停,此后她只要到學校,在介紹自己時就會在英文名字后加上夫姓。
(作者:陳慧如 編輯:王晶 來源:國際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