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在過去十幾年中,人類在太空探索之路上越走越遠,然而我們對自身居住的家園——地球——還不如對月球表面了解得多。3月5日,英國的一艘科考船踏上了大西洋探測之旅,他們將研究大西洋中部的一塊“地殼空洞”,并透過這個“巨大的傷口”一窺地球深處的秘密。
據英國《泰晤士報》5日報道,地球地幔層上通常覆蓋著厚厚的地殼,在陸地平均厚度為35公里,在海洋下平均厚度為6公里,但科學家在大西洋中部發現有數千平方公里的地殼失蹤,地幔直接暴露在3000米深的海底。在海底還存在不少地殼斷裂處,一般地幔軟流層的巖漿就會從那里涌出,并將地殼板塊向兩側推移。但這種情況在這個地殼空洞處并沒有出現,相反,只有地幔升高,填補了空缺。
為了對這個違反地球板塊構造學說常規理論的“地殼空洞”進行解釋,英國卡迪夫大學的地質學家將搭乘價值4000萬英鎊的“RRS詹姆斯-庫克”號,前往位于佛得角群島和加勒比海之間的區域進行6周考察。科學家將利用聲納技術繪制海底圖像,并利用海下機器人鉆取巖芯樣本。
目前對這個地殼空洞形成的原因存在兩種假說:一種是這里的地殼從來就沒有存在,另一種是發生大規模地殼斷裂,地幔以固體形式整體上移。
不論這里的地殼是如何消失的,它都給科學家家提供了一個了解地幔的難得機會,加深對板塊構造的理解。由于堅硬的地殼巖石的阻隔,人類對迄今為止地殼下層的地幔和地核仍然所知甚少。目前,人類海底鉆探的世界紀錄是2111米,即便從最薄的地殼處開始鉆起,也無法抵達地幔層。卡迪夫大學的地球、海洋與行星科學學院的麥克勞德教授說,這個空洞就仿佛是一個“地球之窗”。
(康娟)
(編輯:王晶)
***相關名詞解釋:地球內部結構
地球內部分為三個圈層:地殼、地幔、地核。
·地殼是固體地球的最外一圈,主要是由富含硅和鋁的硅酸鹽巖石所組成的硬殼,其范圍從地表到莫霍面。厚度變化較大,大洋地殼較薄,平均厚6公里,最薄處不到5公里;大陸地殼較厚,平均厚35公里,最厚處可達70公里(我國青藏高原)。整個地殼平均厚33公里。
·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騰堡面之間,厚為2900公里。以1000公里深度為界,地幔可分為上、下地幔。上地幔主要由含鐵、鎂多的硅酸鹽物質組成,平均密度為每立方厘米3.5克。由于隨深度增加溫度升高,大約在離地表100至150公里范圍內溫度高,近于巖石的熔點,地幔物質處于塑性流動狀態,稱為“軟流圈”。
·從古騰堡面以下至地心部分為地核,厚3473公里。據推測,地核物質由鐵、鎳組成,溫度和壓力非常高,密度大,可達每立方厘米9.98至13克。
(康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