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聯合國目前唯一的博客記者。他每天出入于聯合國各種新聞發布會,不停地拷問聯合國官員。他常常為少有發言機會的第三世界國家發問,有時還會調查一下聯合國機構里的貪污內幕。他姓李,有四分之一的中國血統。

馬修·李(右一)采訪現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登錄聯合國的官方網站,點擊每日新聞發布會視頻,一個有著濃密的大胡子、锃亮的腦門和玫瑰色臉膛的男人,幾乎一天不落地出現在鏡頭里。
起先,他總是安靜地坐在記者席上,與另外20多名記者一起,聽聯合國發言人瑪麗·岡部作情況通報。不時地,他會低頭在電腦上匆匆打上幾行。
幾分鐘的例行通報結束后,當其他記者開始陸續提問時,大胡子還是一言不發。直到別人問完,他這才開始發動攻勢,一下拋出一長串問題,幾乎相當于其他記者問題數量的總和。
“聽說……,聯合國的回應是什么?”他通常用這個句式開頭,語速極快,一直追問下去,問到沒什么可問為止。
41歲的馬修·李,不供職于任何通訊社、報社和電視臺,卻是200多名常駐聯合國記者中最活躍的一個。他是聯合國目前唯一的博客記者。
此前,馬修曾是一名律師,創辦了兩個非盈利組織“公平金融觀察”和“內城報道”。前者專為紐約的低收入者打經濟官司,后者關注紐約最北部的布朗克斯區。那是全紐約最破最窮的地方,住著120萬少數族裔。
2005年年底的一天,馬修代表“內城報道”去聯合國總部226房間,參加世界各大銀行舉辦的一次有關環保的新聞發布會。然而就在發布會現場外,他被告知,只有授權的媒體才能進入。
“‘內城報道’就是媒體!”馬修理直氣壯地說。
“去申請!”工作人員擋在門口,“但是在你申請成功之前,可別想進去。”
馬修只能趴在玻璃窗上往里瞧。發布會上總共只有3個記者提問,基本上都是類似“花旗銀行,你們為什么這么關注環境?”之類的問題。馬修覺得這些問題太小兒科了,根本沒問到要害。
受了“刺激”的馬修很快向聯合國提出申請,要求以博客記者的身份常駐聯合國,不久竟真的獲得了批準。
現在,馬修在聯合國總部大樓有免費的辦公室,可以自由出入各種新聞通氣會和發布會。
“是什么媒體并不重要,關鍵是你能不能找到并發布獨家新聞。”馬修信心滿滿。
事實上,當博客越來越發揮它的威力,早在2004年,便曾有博客記者參與報道了當年的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大會。但像聯合國這樣的國際組織也開始允許獨立的博客記者參加新聞發布會,還是件新鮮事。
馬修原本有個“戰友”,現年73歲的退休能源策略顧問潘卡·賈威茲。但他總是在新聞通氣會上提一大堆和主題風馬牛不相及的問題,不久便被“攆”出了聯合國。
馬修可不敢怠慢這得來不易的機會。他現在的標準工作狀態是,每天上午10點,準時出現在聯合國安理會的早會上。下午1點,參加聯合國的新聞通氣會。因為這個會議沒有時間限制,“我通常等其他記者都問完了才開始發問,這樣就不會影響到其他人”。
盡管聯合國日常工作大多是“通過無聊的決議和提供糧食援助”,“沒人關心這些”,但馬修博客的內容卻能無所不包,既報道聯合國總部的消防訓練,也調查其下設機構的財務問題。現在,每個月有9萬多人次訪問他的博客。
不過,他更喜歡獨立的調查報道。“當我發現有一些事情聯合國應該或者必須做出回應,比如尼泊爾的游行,或者阿富汗,或者東帝汶,或者剛果,我就會先做研究,然后提問。”他說。
如果聯合國官員拒絕回答某個問題,馬修通常會在博客上把問題貼出來,然后寫上某某拒絕回答。不過“好在這種情況很少發生”。
馬修每天都會收到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子郵件,比如海地、尼泊爾、索馬里、科索沃、中東、朝鮮等等,向他提供內幕新聞和圖片。馬修也有自己的“線人”。他們有時會給他打電話或發消息,告訴他正在聯合國悄悄發生的一些“秘密”。
“他們有時會約我見面,那么我們一般約在聯合國大樓以外的地方。如果被別人看到,沒準他們會受到紀律處分,即使他們所談的是關于聯合國貪污腐敗和管理不善。”
“時間總是太緊迫,”他說,“我通常只能在晚上寫稿。”
馬修不喜歡傳統媒體,在他看來,“傳統媒體的記者能想到的最有意思的故事,并不能都寫出來”。而且,網絡記者可以使用超鏈接的形式,這就使每個人不必寫一樣的東西。比如當安理會發布一個決議,美聯社和路透社已經做了報道,那么馬修通常便只需在自己的博客上鏈接它們,然后作出獨家分析。
而對那些大媒體沒有關注到的新聞點,這位博客記者則開始大展拳腳。“我可有的是時間和空間,”馬修說,“而且關鍵是,它的花費又不會像報紙那樣多得足以把我殺掉。”
“我明白我的位置,它是一個補充,是一個任何人都在意的其他選項。”他說。
每天從位于美國紐約曼哈頓的聯合國總部大樓下班,馬修都要坐上半小時地鐵,回到他位于布朗克斯區的家。這里是一個工人階級的聚集地,住著波多黎各人、猶太人、科索沃人、洪都拉斯人、墨西哥人……曼哈頓和布朗克斯,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紐約。
馬修從小住在這里。12歲那年,他的父母離婚。他在哈佛大學讀了兩年之后便退學,到一家廚房打工。后來,他從福特漢姆大學獲得了一個法律學位。
也許是因為出生地的緣故,馬修特別關心那些被忽略和被輕視的弱勢人群。在常駐聯合國以前,馬修律師便因為常常向銀行“發難”,要求它們修改向窮人提供抵押貸款的政策,而在銀行圈小有名氣。
而現在,他熱衷于替一些在聯合國沒有發言機會的國家提問,比如朝鮮、索馬里等第三世界國家。雖然聯合國經常討論的都是這些國家的問題,但記者的隊伍里,卻幾乎沒有來自這些國家的同行。于是,馬修特別留心有關這些國家的新聞,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出來,并把問答貼到自己的博客上。
《紐約時報》把馬修比作“闖進精致瓷器店的公牛”。文章說,他發表的報道曾經激怒了不只一位聯合國的高級官員。他發表那些“閑談”、“流言”,或是被官員們稱之為“謊話”的東西。還曾被聯合國常務副秘書長馬克·馬洛·布朗稱為“性情古怪的人”。
馬修顯然不喜歡這個評價。“那是因為我曾經報道過,他花了70萬美元公款,用于找人寫一本歌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他本人的書。”他忿忿地說。
但是,馬修似乎贏得了同行的尊敬,去年12月,他被選為聯合國記者協會的執行委員。
一位常駐聯合國的記者說,盡管沒有人把關,但是“不用擔心,馬修的博客報道嚴謹負責,簡直棒極了”。
馬修拒絕在自己的博客上刊登任何廣告。“必須做到完全免費,我絕不靠此盈利。”他表示,這樣做是為了充分保證自己在博客上暢所欲言的權利。
在馬修看來,“自由的媒體是民主政治的先決條件,只有客觀而有深度的報道能夠幫助那些低收入的人群,那些遭受經濟歧視和不被接受的團體。”
因此,馬修現在只能靠以前得到的一些資助為生。他申請到一筆7.5萬美元的項目資助。“你覺得它不夠多?”他不以為然,“我可以靠它過上3年呢。”偶爾,也有媒體向他約稿,這樣馬修就能得到一些稿費。
有意思的是,大胡子馬修居然姓李,因為他的身上有著四分之一的中國血統。他的祖父早年從中國四川移民美國,是個研究飛機的工程師。10多年前,馬修曾和爺爺一起回成都老家探親,“至今還有很多親戚生活在四川和廣東”。
夜深人靜的時候,寫完所有的報道,馬修還喜歡在自家的小公寓里寫寫小說和詩歌。他出版了一本小說,內容是關于“掠奪性的貸款”。在小說中,一個貪婪而庸俗的貸款大佬終于良心發現了。這似乎正是馬修的夢想。
“我真的喜歡聯合國。我在這里幾乎可以找到所有想要的答案。聯合國一點也不無聊,至少到現在還不。我肯定會做得一天比一天好。”大胡子馬修說。
(來源:新華網 編輯:夏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