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環球在線消息:
5、4、3、2、1——點火!”
2007年4月28日,美國 ,一枚火箭“背”著202個逝者的骨灰,飛向茫茫太空??
發射場外,幾百名“觀眾”仰望著逐漸變小的火箭,直到它徹底“消失”,才低下頭默默祈禱。此時,休斯敦“太空服務公司”的總裁辦公室里,一個身形發福的中年男子,肅穆地盯著電視直播畫面:“魂歸天國,請安息吧。”
他就是查爾斯·查菲,把“太空葬”從科幻變成現實的人。

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解放日報]
1克骨灰,495美元
每次說起將骨灰送上天的事,查菲都滔滔不絕。“你知道嗎,對于二戰后出生的這一代人,把骨灰隆重地安葬在祖母旁邊,遠沒有去太空轉一圈更誘人。”
因此,查菲花了很多心思,設計了一個“骨灰上天方案”——最便宜的,單人1克骨灰繞地球一周后返回,495美元;最貴的,夫妻14克骨灰合葬于月球的“太空墓地”,67495美元??重量和“目的地”的不同,讓“太空葬”有了16種不同的價格。一位替丈夫選擇“太空葬”的老人深情地道:“即使是地上的一把黃土,送入太空后,也會變得和黃金一樣值錢。現在,當我思念他時,我可以仰望夜空,這已是物有所值了。”
據查菲介紹,現在,在他門口排隊預約“太空葬”的死者親屬,人數不斷增加。他們一般都會將帶來的骨灰分成兩份,一份“存入”休斯敦一家銀行,另一份用于發射。對此,查菲解釋說:“因為有時骨灰不能準確到達地球軌道,我們會進行第二次免費發射。如果一次到位,剩下的一半骨灰就撒向大海。”
發射前90天,查菲率領他的8人工作小組,從銀行取出骨灰,小心翼翼地放入一個個酷似唇膏盒的“飛行膠囊”里,再一絲不茍地裝進火箭。進入太空后,它們會在地球軌道上飛行50-200年,之后脫離軌道,自由地遨游太空。
“發射前一天,我們邀請死者親屬來參加新聞發布會,并舉行一個小小的紀念活動。第二天,他們到現場觀看發射過程,目送親人遠去。而我們會把發射的錄像帶送給他們,另外還有一套軟件,能隨時跟蹤骨灰所在的位置。”
結束才是開始
從1997年4月“飛馬”號火箭第一次把24名死者的骨灰送上天開始,“太空葬”經營了整整10年。起初,發射成本的昂貴、人們認識的不足,使得“太空葬”曲高和寡。而最近幾年,這種太空之行開始受到歡迎,科學家、探險者、科幻迷、星空愛好者、浪漫多情的夫妻??都是查菲的忠實客戶。在查菲厚厚的顧客檔案里,最大的90歲,最小的只有4歲。
2004年,美國最早的宇航員之一戈登·庫珀去世了。“請把我安葬在太空里。”77歲的庫珀在彌留之際仍不能忘記1963年第一次進入太空時看到的壯麗情景。3年后,他終于再度“坐上”火箭,重返太空。與他同行的,還有好萊塢電影《星際迷航》中的影星詹姆斯·杜漢、發現冥王星的宇航員克萊德·湯博、月球地質學家尤金·休梅克??
16歲的卡羅拉·克勞澤,是查菲最難忘的客戶之一。這個德國姑娘天真活潑,酷愛星星和天文學,一直幻想自己有朝一日能在太空中翱翔。但是,一場無情的車禍,奪走了她含苞待放的生命。悲痛之余,卡羅拉的父母決定將女兒葬在太空。然而,德國沒有“太空葬”。這對悲痛的父母,千里迢迢來到美國,找到查菲,講述了卡羅拉的故事。在查菲的安排下,卡羅拉有了一個鋼筆套大小的袖珍骨灰盒,上面刻著一行字:結束才是開始。
魂游太空
查菲自己也是一個標準的“太空迷”。他在航空航天領域摸爬滾打多年,負責過美國“水星7號”飛船等項目的市場和公關工作。1996年,他獲得了美國太空協會的“新銳太空商務”獎,1997年又獲前沿空間基金會的“從虛擬到現實”獎。
1986年,查菲第一次產生搞“太空葬”的想法:既然這么多人夢想死后升天,我為什么不去幫他們實現這個愿望呢?于是,他注冊成立了一家太空服務公司,還拉來了澳大利亞墨爾本的殯儀聯營企業當合伙人。“太空葬”的計劃方案上報到美國聯邦政府,竟然順利得到批準。查菲興致勃勃,連忙掛牌營業。
但一開始,沒有哪家美國公司肯用其火箭為查菲發射骨灰。因為和龐大的科研任務相比,“太空葬”聽起來簡直是兒戲。直到1997年,查菲才游說成功,條件是保證每舉行一次“太空葬”,就向商業衛星發射公司交納3萬美元,購買在火箭中安放骨灰的空間。隨后,第一筆生意“開張大吉”。
截至目前,查菲已經組織了6次“太空葬”,“客戶”來自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共計300多人。第七次“太空葬”將在今年10月舉行。查菲還在全球14個國家有了代理商。他說:“太空沒有國界,寄托哀思的是同一片星空。”
在查菲的“太空葬”名單里,已經有了4名中國人的名字:兩名大陸人,一名香港人和一名臺灣人。香港年僅32歲的逝者馮先生是其中之一。他的家人在悼文中寫道:“他從來沒有休過假,他有生之年也從來沒有坐過一次飛機。所以我們決定讓他通過‘太空葬’的形式進行第一次旅行——宇宙之旅。希望他長眠外星、遙望地球。”
“地球起源于太空星塵,我們的骨灰最終也像星塵一樣回到太空的懷抱。”查菲一直這樣推銷他的“太空葬”計劃.
(來源:《環球人物》雜志 編輯:潘雪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