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1792年,英國著名外交官馬嘎爾尼在其日記中曾寫下這樣一段話:“整個歐洲都對中國著了迷。那里的宮殿里掛著中國圖案的裝飾布,就像天朝的雜貨鋪。真貨價值千金,于是只好仿造”,他所抱怨的是當時歐洲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自新航路開辟以來,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大量輸入歐洲,并迅速引起人們的尊崇。到17—18世紀時,歐洲又興起了長達百年的“中國熱”。在這一熱潮中,中國的各種商品深受歐洲各階層的追捧。然而由于當時遠洋貿易的局限,中國商品往往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于是在利益的驅動下,歐洲各國便出現了一股仿造中國商品的熱潮。
描龍畫鳳仿造中國絲綢
早在公元前1世紀時,中國的絲綢就通過“絲綢之路”傳入歐洲的羅馬帝國。當歐洲人第一次見到這種輕盈柔軟、光彩奪目的織物時,立即視其為珍品,爭相購買。據記載,有一次愷撒曾穿著一件中國絲綢做成的袍子去看戲,結果在整個羅馬都引起了巨大轟動。到公元4世紀時,羅馬人越來越崇尚絲綢。此后1000多年的時間里,絲綢都是歐洲最大宗的進口商品之一。直到18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每年的絲綢進口量最多竟達75000余匹。
為了保護國內貿易,制止大量財富流向中國的勢頭,歐洲各國很早就開始極力搶奪絲綢市場。最初,他們先是通過各種手段獲取了中國的養蠶術。在此基礎上,一些國家開始仿造中國的絲綢,并不斷發布禁止絲綢進口的法令。到16世紀之前,意大利、法國已出現了一些著名的絲綢生產基地。即便如此,直到明清時期,中國的絲綢仍在歐洲市場擁有極強的競爭力。由于“中國熱”的影響,歐洲人更偏愛中國出產的絲綢。比如17世紀時,歐洲的貴婦們都喜歡穿中國絲綢面料的高跟鞋,并在鞋面上裝飾中國風格的圖案。盡管中國絲綢源源不斷地輸入歐洲,仍不能滿足大眾的需求。雖然歐洲當時生產的絲綢在質量上已與中國貨不相上下,但其產品上的圖案如龍、鳳、花鳥等都處處仿造中國,并且特意注明“中國制造”以保證銷路。為了更好地進行仿造,歐洲各國絲織廠的絲綢畫師手里都有一本《中國圖譜》。因此在很長一段時期里,歐洲產的絲綢都保持著強烈的中國工藝美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