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副主席、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郭旃接受中國日報網記者專訪。(關欣 攝)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6月22日至30日,第33屆世界遺產大會于在西班牙塞維利亞舉行,中國的五臺山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登封歷史建筑群被審為補充材料推薦列入。這是中國多年來申報世界遺產首次未獲一次性通過。如何解讀這一結果?在這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中國的世界遺產走過一條艱辛而輝煌的道路,現在已有38處世界遺產,穩居世界第三位。中國在世界遺產的保護、監測、管理、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還有哪些不足需要改進?
7月17日,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副主席、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郭旃就這些問題接受了本網記者專訪。
“這是中國世界遺產事業取得的了不起的成就”
在剛結束不久的第3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五臺山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被審為補充材料推薦列入。“這是中國遺產事業取得的又一次很了不起的成就,”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副主席、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郭旃這樣評價。
世界遺產的申報結果分為四種:成功登錄、補充材料再議、退回重報和不予登錄。中國申報的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屬于第二種,即在本屆大會上不能入選《世界遺產名錄》,但將在補充材料后直接提交2010年底3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審議確認,不必作為新申報項目再履行申報全過程。
在過去15年間,中國一再創造了一年申報2項世界遺產完滿成功的歷史記錄,此次也是除自然遺產外,中國首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未獲一次性通過。
郭旃表示,世界遺產事業本身在不斷發展,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申請世界遺產時,世界遺產大會對各國申請項目的要求非常簡單,但現在的要求變得更為嚴格、細化。“近年來,對《世界遺產公約》的實施越來越倡導平衡性和代表性,倡導申請項目品類的平衡性和代表性,同時,這也意味著要向那些還沒有世界遺產的國家和地區傾斜,而對于已經有世界遺產、特別是遺產比較多的國家,在實際上要求會更加嚴格。從今年的結果來看,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了30處,只列入了13處,這個比率是歷年來最低的一次。因此今年中國的情況很正常,已經很了不起。” 對于國際社會對遺產比較多的國家格外挑剔,郭旃說:“我想這是合理的,這是希望你在世界遺產的申報和保護方面都能做到世界的典范。”
晉級背后的“坎坷”故事
五臺山此次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經歷了很多“坎坷”,充滿懸念。
據郭旃介紹,五臺山是按照文化和自然混合遺產來申報的,但五臺山的自然遺產申請遭到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否定,文化遺產是否能夠申報成功曾經也成為懸念。
五臺山當地政府對于五臺山作為文化景觀的材料和信息準備翔實,價值論證和比較分析都很充分,令人信服;保護管理工作很到位,完全符合相關要求;前期迎接國際同行實地考察的大量工作也都做得細致、周到,這是奠定申報成功的真正基礎。因此五臺山的文化遺產價值、真實性、完整性和保護管理狀況得到了國際古跡理事會的一致認同,本來已毫無問題可以順利登錄。
“但由于五臺山項目的補充材料翻譯文本上出現了一處小小的用詞錯誤,使得國際同行對個別保護措施的落實程度產生了一點誤解,從嚴格掌握標準出發,國際古跡理事會對五臺山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評估建議最初是略作等待‘補充材料再議’。國家文物局在此次世界遺產委員會前緊急致函大會主席進一步說明準確情況,并在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團的協助下及時補送了相關材料證據,在隨后的大會會間跟進盯緊每一環節,使得討論持續了約三、四十分鐘、非常熱烈的會場內沒有出現任何反對的聲音,一片贊揚聲。” 最終,本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根據世界文化遺產6條標準中的4條“突出普遍價值”,一致通過五臺山為一處新的世界文化遺產。主席宣布這一結果后,各國代表紛紛來到中國代表團席前熱烈祝賀,場面十分熱烈。
--------------------------------------------------------------------------------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獲得現有的成績也同樣來之不易。
郭旃表示,登封地區存在著分別以“天地之中”傳統宇宙觀和以“中岳嵩山”圣山崇拜為核心理念的不同遺產組合和相互重疊,很難讓國際同行在很短的時間內對這一復雜項目有準確的了解和理解。由于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泰山的擴展“四岳”項目中也包括了嵩山,并已列入中國報送世界遺產中心備案的《世界遺產預備名單》,使一些國際同行產生了嵩山歷史建筑群與“四岳”項目重復申報的疑慮和誤解。
郭旃說:“最初國際古跡理事會審定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為‘退回重報’,這個專業機構的評估報告是世界遺產委員會做出結論的基礎,做結論的權利在世界遺產委員會,但國際專業組織的報告有很大的主導性。在本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上,我們對國際同行進行了詳細地解釋,經過一個多小時激烈的辯論,最終從‘退回重報’提升到‘補充材料再議’,這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勝利,也是一種成功。
在郭旃看來,“天地之中”的理念與“中岳嵩山”的圣山崇拜并不矛盾。“中國古人長久以來認為‘中國’是天地之中、世界之中,是中央之國,而中原位于中國之中,因此,這里聚集了代表儒、釋、道三教的不同建筑,以及體現古代天文歷史成就的科技建筑。這些互不聯系的建筑匯聚在一起,他們的內在聯系就是‘天地之中’的理念,所以把這里的8組11個建筑物作為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申報。”“‘天地之中’的宇宙觀與‘圣山崇拜’的關系有些模糊,實際上道理很簡單,他們是兩個體系,但這兩個體系中又有些交叉。最基本的理念是‘天地之中’,而嵩山因為位于天地之中才被視作 ‘五岳’圣山中的‘中岳’,‘中岳’應該只是‘天地之中’的一組自然、背景因素。”
世界遺產熱中的申遺大軍
讓人類共有的財富得到全世界關注和保護,是申報世界遺產的初衷。現在,人們把擁有世界遺產的數量看作一個國家歷史上對人類文明進程的貢獻和影響、當代綜合文化素質和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首先給人以精神和文化的享受與啟迪;同時,也帶來可觀的旅游品牌效應和社會效益。于是,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申報世界遺產都掀起了熱潮,這也迫使世界遺產委員會不得不做出限額制的規定,即一個已有世界遺產的國家一年最多申報2個。
郭旃透露,目前,中國的申遺名單已經排到了2014年。2010年,丹霞地貌將申請世界自然遺產,而由于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項目要放在明年的世界遺產大會上審議,原定明年申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西湖文化景觀可能會推遲到2011年。之后,將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是絲綢之路、京杭大運河,而世界自然遺產申請項目還沒有定論。
此外,郭旃指出,我國還有一些潛在的具有世界文化遺產價值的項目,比如內蒙古的游牧民族文化遺產元上都遺址、四川地震災區的藏羌碉樓、云南紅河的哈尼梯田等。
世遺保護、管理的成果
在國際上,世界遺產委員會早在1994年就確定了世界遺產監測制度。監測的內容包括對各個世界遺產地的保護狀況定期進行專業檢查、審議和評估,執行反應性監測等。監測結果要向世界遺產委員會提出詳盡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根據報告對該遺產地保護狀況作出評定,包括肯定與鼓勵、情況通報、建議國際援助或合作,乃至把保護狀況存在嚴重問題的世界遺產地列入《瀕危世界遺產目錄》,把喪失原有價值的遺產清除出《世界遺產名錄》等。
中國重視世界遺產的申報工作,也十分重視世界遺產的保護和管理。
據財政部門的統計,“十五”期間(2001年-2005年)中央財政對世界遺產地的112個文物保護項目共投入1.89億元。而“十一五”(2006年-2010年)開局之年的2006年,中央財政安排了1.49億元用于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搶險維修等,投入經費的增長幅度之大前所未有。
地方各級政府也不斷增加轄區內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越來越有力的經費支撐。如2000-2006年,北京市地方財政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修繕投入近2億元,其中長城3600萬元,天壇5000萬元,頤和園近7000萬元。
在加大投入的同時,中國政府還通過建立和完善制度,頒布了一系列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基本形成了國家、省、遺產地幾個層級的保護管理體系。
2006年,文化部公布頒布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中國開始對世界文化遺產和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文物保護項目實行監測巡視制度,因保護不善,致使價值、真實性和完整性受到威脅的世界文化遺產,將由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警示名單》予以公布。
為了建立全國世界文化遺產動態監測體系,2006年12月,國家文物局頒布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巡視管理辦法》,明確了世界文化遺產的監測程序、職責和內容,規范了監測行為。
在實際的保護工作中,有些成功案例得到了國際同行的一致認可。
郭旃透露,頤和園西側的高壓線入地就是一個很成功的案例。中國園林講究“借景”藝術,頤和園也不例外。站在頤和園往西看,就能看到一座西山上很漂亮的塔,你會以為是頤和園內的塔,其實,那是玉泉山的玉峰塔,成為如今頤和園的“借景”,渾然一幅巧奪天工、天人合一的圖畫。2004年,華北電網公司開始架設“西沙屯—上莊—六郎莊220KV/110KV(千伏)輸電線路”,它從北京頤和園附近開始架設高達50米的鐵塔,沿一定線路到市區,補充北京電力供應。如果建成,在萬壽山與玉峰塔之間會架起高壓線,影響頤和園的整體景觀,因此這一工程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最終,北京市政府果斷決策,有關部門加大投入,以8倍于地上方案的費用—4億多元人民幣的代價,鋪設了地下電纜,使得那一帶的高壓線統統入地,保護了頤和園整體景觀免遭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