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新聞周刊新一期封面

4月28日,游客在郁金香園中賞花留影。五一臨近,大連市勞動公園郁金香展迎來了盛花期,30萬株70個品種的荷蘭郁金香花紛紛綻放,喜迎節日的到來。來源:中新社 徐德武 攝

4月28日,游客在郁金香園中賞花留影。五一臨近,大連市勞動公園郁金香展迎來了盛花期,30萬株70個品種的荷蘭郁金香花紛紛綻放,喜迎節日的到來。來源:中新社 徐德武 攝
西方人的休假:上帝給的
我們的休假年代
75分鐘的盧浮宮之游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休假是與工作相對應的另一端。休假的本義,并非僅僅是得到休息以便更好的工作,而是在終日掙得溫飽的工作壓力之外,獲得一種自由。實際上,以越來越發達的生產力,贏得更多的閑暇以獲得自由,這是人類的一種終極目標。
自從1999年中國開始實行每年春節、“五一”和“十一”三個黃金周休假制度,至今已經進入第九個年頭。是不是已經到了反思的時候:這種長假真的讓我們得到放松了嗎?我們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來休假嗎?
黃金周存廢之爭
黃金周長假產生的背景,是當年的拉動消費刺激內需。然而盡管許多學者對黃金周今天的經濟效益提出越來越多的質疑,但國家的休假政策似乎短時間內還不會改變
★ 本刊記者/何忠洲
4月24日,在全國假日旅游部際協調會議(簡稱假日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假日辦執行主任張希欽在答記者問時明確表示:假日辦正在對黃金周長假制度進行研究。
然而有業內人士已經敏感地注意到:20日,吳儀副總理參加了全國假日旅游部際協調會議,這在以前是少見的。而且那天還有不少的部長級人物出席,顯出一種更加重視的態度。
這是不是國家相關部門對目前沸沸揚揚黃金周存廢之爭的某種暗示?
存在或廢除,這是一個問題。
2004年2月27日,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在“中國社會發展政策高層論壇”上提出建議:增加中國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日。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他,在隨后的幾次人代會上都提出取消“五一”或者“十一”黃金周,強化春節長假,增加中國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日的議案。
2006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的《2005:雙穩健政策下的宏觀經濟走勢》報告正式提出建議:“將每周休息兩天改為休息一天,剩余的一天一起移至月末,一次休息4天,變成月月‘小黃金周’,并適當延長春節休假時間”;“取消‘五一’‘十一’黃金周”。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再次提案呼吁取消“五一”“十一”黃金周。
內需低迷催生黃金周
從1999年黃金周正式走上中國的社會舞臺算起,至今已經進入第九個年頭。作為一個旅游概念,黃金周是從日本舶來的。1999年,國務院公布了新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決定將春節、“五一”“十一”的休息時間與前后的雙休日拼接,從而形成7天的長假。
長假制度被視為是拉動內需、促進消費的一大舉措,這也成為后來爭議的一個源頭。當時,受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中國國內正面臨經濟不景氣、內需低迷的困境。而黃金周似乎是一用即靈。1999年的“十一”是第一個黃金周,統計數字顯示,全國出游人數達到2800萬人,實現旅游收入141億元。隨即是2000年黃金周的“井噴”。當年的“十一”黃金周,旅游人數達5980萬人次,旅游收入230億元。
2000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旅游局等九部委《關于進一步發展假日旅游的若干意見》(國辦46號文件),正式確立黃金周假日制度。
根據統計局和旅游局共同發布的統計數據,從2001年至今的6年,全國黃金周年均增長速度都保持在兩位數以上。目前,每年三個黃金周的旅游人數和旅游總收入已占到當年國內旅游市場總量的1/4左右。
4月24日,來自假日辦新聞發布會的消息說,預計今年“五一”的出行人數可望超過1.5億人次,再創歷史新高。
黃金周的迅速升溫,使得國家越發重視。假日辦辦公室最初設在國家旅游局,旅游局局長為召集人。但2004年后,召集人改由國務院副秘書長擔任,并且增加成員單位到18個,民航、鐵路、交通、公安、工商、質檢、衛生等中央部委都囊括其中。
就在黃金周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一路飆升的時候,旅游“井噴”所帶來的負面效益也日漸為人們所關注。
黃金周已經體力不支?
北京京師天成旅游規劃設計咨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欣告訴本刊記者:噴涌而來的游人,使得很多景區完全超過了其承載力,造成了相當嚴重的環境破壞。
集中長假使得旅游景點人滿為患,所有的消費都瘋狂漲價,所有的既定秩序都被打亂,游客們在節后感嘆:“動物園里最多的動物是人。”突然爆發的人流放大了原本有的一切細小缺陷:交通、住宿、環境、餐飲、娛樂、公共設施……
這使得人們對黃金周的評價有了另外一個參照系。
2006年,以蔡繼明為負責人的清華大學假日制度改革課題組的研究表明:從2000年到2005年6年間,實施黃金周的5月和10月(課題組認為春節期間的消費活動與黃金周制度本身并沒有直接聯系,故不在考慮范圍之內)的消費品零售總額相對于其他月份而言,并不如設想的那樣,出現了所謂消費的高峰。因為從全年12個月的值來看,5月和10月零售額之和本來也應占全年的六分之一,即16.7%;而實際上,實施黃金周后每年的5月和10月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和在全年的比重一直在17%左右,最低年份2005年僅為12.1%。
研究還發現,從旅游收入增加量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加量中的比重來看,黃金周對消費的邊際貢獻在遞減。黃金周的負面影響卻在凸現。黃金周商家的短期成本劇增,消費者所享受到的服務質量明顯下降,政府公共管理費用增加,對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遺跡造成巨大破壞,其造成“假日綜合征”導致勞動者工作效率下降。
為此,蔡繼明認為,黃金周制度該功成身退了。他們的這一研究成了兩會上他和一些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關于改革我國“黃金周”制度的建議》議案的支撐,也成了隨后不久發改委建議的一個重要依據。
4月21日,蔡繼明告訴本刊記者:黃金周早已體力不支,應該取消。
對黃金周更為釜底抽薪的研究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學峰。在2001年,時在首都旅游集團研發部的他的調查即表明:“五一”“十一”的集中消費不但未擴大旅游消費總量,而且完整實施了兩個長假的2000年國內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增長還低于8年來的平均增長。
戴學鋒認為,實施延長節日的做法僅僅是使旅游人數和消費更集中了,或者講僅僅是旅游者按時間的重新排列組合,并沒有“創造”出更多的旅游消費。事實是,絕大多數旅游者一年甚至幾年才有一次旅游的實力。
到了今天,面對本刊記者的采訪,戴學峰仍然毫不猶豫地說:黃金周對拉動內需的作用不是微乎其微,而是一點都沒有。他說,“我所依據的這些數據都是國家旅游局公布的,任何人都可以再去算一遍看看。”
戴學峰懷疑黃金周是否拉動了內需。隨著國內黃金周的擁擠,越來越多稍有實力的人都開始選擇到國外去度假。從2003年開始,中國出境旅游人數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大客源國,世界第七大客源輸出國。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2005年9月中旬發布的《中國出境旅游研究報告》警告說,中國出境旅游花費已經超過入境旅游收入,中國國際旅游業已經整體淪為花匯產業,而非創匯產業。在未來十年內,中國國際旅游逆差將達到700億美元。
黃金就在黃金周之外?
黃金周里無黃金,這無疑是極為讓人沮喪的結論。但是,很多承認這一點的旅游學者仍不認同取消黃金周的觀點。戴學峰的同事、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巫寧博士即告訴本刊記者說,“研究黃金周,考慮黃金周的存廢,不能僅僅從其經濟的角度衡量。”
世界旅游組織發表的報告指出,旅游直接就業與帶動間接就業的比例為1:5,旅游業整體上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創造就業崗位的潛力很大。旅游業每直接收入1元,會給相關行業帶來4.3元增值效益。
而且,對中西部和廣大農村地區,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起到了彌補地區發展不平衡的作用。
中國旅游報編輯部主任、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告訴記者,那些單純以經濟的角度來衡量黃金周的學者,不過是“一葉障目”。在他看來,黃金周從來不僅僅是一個和經濟相聯系的假日,其所承載的是個整套系統。
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德謙說:“黃金周,是旅游周,也是休閑周,更是休息周。”盡管有人指責,黃金周是行政干預下的“趕大集”,但劉思敏說,黃金周制度雖然是一種帶有強迫性質的休假制度,但它能夠有效地保證普通的工人、辦事人員及至農民工能夠完享七天的假期。一旦沒有這種強迫性,那么毫無疑問,在勞工和資方力量還很不對稱的情況下,所謂的休假就只會是海市蜃樓。
2007年五一黃金周假日旅游部際協調會議辦公室執行主任張希欽也表達了相同意見:“旅游是惟一需要時間來保障的消費方式。在帶薪休假覆蓋面小且實施不充分、周末雙休日短暫無法長途旅行等眾多因素制約下,以覆蓋全體公民為基本特征的公眾假期,既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又符合我國重視家庭的傳統觀念,為舉家出游創造了條件。”
更重要的是,巫寧說,八年的黃金周,已改變了國人的休閑觀。2006世界休閑博覽會更是把主題定為:“休閑——改變人類生活方式”。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劉德謙說,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黃金周既不是為了“黃金”,也不只是為了“周(游)”,而是為了更好地休息與休閑、享受人生。
黃金周五至十年內尚不會取消?
無論黃金周取消與否,取消派與支持派實際上并沒有人會主張減少現有的休假時間。他們爭論的只是對節假休息日的調整。
在專家們提供的種種休假方案中,最理想的,當然還是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勞動法》第4章第45條規定:“國家實行帶薪年休假。勞動者連續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帶薪年休假。”但是,劉思敏指出,在一個就業嚴重不足的社會背景下,現在許多地方連法定的休息日都未得到嚴格的履行,帶薪休假恐怕難以推行。
所以,劉思敏主張增加黃金周,他列出了幾種方案。在他看來,只要在總量上增加4到9個假日——如在清明、端午等傳統假日——形成更多的黃金周,就可以極大地緩解當前黃金周所面臨的壓力。“除去雙休日,我國法定全民性節日僅為10天。即使增加兩個黃金周和4個法定傳統節日,最多也僅需要增加9個法定假日而已,這與當年我國實行雙休日制度一舉每年增加52個假日相比,顯然微不足道。”
他甚至說,“更何況,即使因此‘犧牲’0.5~1個GDP的百分點,最終換來勞動者的身心健康和經濟運行質量的更加優化,也是和諧共贏的利國利民之舉。”
但劉德謙卻反對增加假日總量的方案。他向記者強調,中國當前的休息日總量達到114天,在世界上都已經屬于比較多的了。“太過超前,反而會于社會經濟發展不利。”
甚至在是否增加傳統節日上,劉德謙也不同意蔡繼明和劉思敏的主張。他說,“中秋清明放假有利于文化傳承是無稽之談。我們看到,洋節不放假年輕人照樣熱衷,文化傳承要靠基礎教育來做。”在他看來,節假日必須和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相一致,少了多了都會產生不利影響。“讓中國的中低收入者都達到較高的收入水平,我們再來考慮黃金周的改變。”
學者們的不同主張,目前都還沒有一個定論。不過,劉思敏和劉德謙都比較傾向于保留現有的黃金周制度。劉思敏告訴記者,他認為,起碼在5~10年內,黃金周制度不大會得到改變。★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