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英鎊兌美元匯率上周創下2.03美元的新高,連續兩周維持在2美元水平之上。自1981年以來,這是英鎊首次突破2美元關口。英鎊近期的升勢雖然引人注目,但與過去10年表現出的氣勢相比,還算不上什么。過去10年英鎊的持續走強,對英國及其貿易伙伴的經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然,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去美國旅游和購物的英國人購買力增強了。只要能夠忍受安檢長隊和繁瑣的入境手續,任何人都能以349美元(合171英鎊)在紐約買下一個能裝2萬首歌曲的iPod。同樣型號的產品在英國的零售價為239英鎊。在紐約百貨公司布魯明戴爾
(Bloomingdale's),黛安娜·馮·弗斯滕伯格(Diane von
Furstenberg)設計的包裹式裙裝賣325美元,而在英國的售價要高出近100英鎊。
1英鎊=2美元
度假者也很高興。假日集團(Vacations Group)董事總經理理查德?維默斯(Richard
Wimms)表示,預定人數比去年增加了15%,而且還不斷有電話打進來。他補充稱:“從心理角度講,英鎊升至2美元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提高了咨詢量。”假日集團是專門做佛羅里達、加利福尼亞和新西蘭度假業務的英國旅游運營商。
首當其沖的,無疑是面向美國的出口商及其它以美元計價的市場。例如,Trumeter是一家測量設備制造商,在曼徹斯特成立已有70年。該公司約有80%的產品用于出口,其中60%以美元支付。公司財務經理丹尼爾?韋登鮑姆(Daniel
Weidenbaum)表示:“目前的美元匯率對我們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影響,明顯降低了我們的利潤。我們不得不通過降價來抵消美元的影響。”
過去10年,英鎊一直被視為“強勢”貨幣。經歷了1992年退出歐洲匯率機制后的持續走低后,英鎊匯率于1996至1997年開始攀升,雖然屢次有人做出暴跌預測,但英鎊始終維持在高位。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行長默文·金(Mervyn
King)最近指出:“不同尋常的是,過去10年,盡管我們沒有將匯率作為政策目標,但英鎊匯率比很久以來的任何一個10年都更穩定。”
美元貶值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按照兌一籃子貨幣的貿易加權匯率計算,英鎊僅比1998年升值了3%。除了2003年的一波弱勢外,英鎊一直在一個相對狹窄的區間內波動。此外,強勢英鎊總體上為英國經濟帶來了益處。金在今年2月曾表示:“過去10年,我們不得不承受比七國集團(G7)其它國家都更強勁的匯率,實際上,英國經濟在這方面做得相當不錯。”
但如果英鎊無法抵御未來外匯市場的劇變,那么結果將是通貨膨脹加劇、利率上升和生活水平下降。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英國企業如何才能減少沖擊?
貿易條件改善
首先,英國經濟已從貿易條件(出口價與進口價的比率)的改善中獲益,這一點意義重大。自1995年以來,貿易條件一直在向有利于英國的方向發展,增強了英國在全球的購買力。
對于英國擅長的服務(如投資銀行、會計和法律),需求一直在不斷攀升,而英國進口商品中的電腦和服裝等,價格則在下降。這些廉價的進口品抑制了通貨膨脹,使英國央行得以將利率保持在比其它情況更低的水平。與此同時,消費者也得以增加了他們的實際支出。
這種美好的景象不可能永久維持下去。一些跡象表明,情況已開始改變。上周公布的官方數字顯示,盡管英鎊走勢強勁,但在今年5月,進口價格(剔除石油和波動劇烈的產品以外)較上年同期上漲了2.2%。
此外,英國對進口產品無法滿足的胃口,已導致經常賬戶赤字擴大和經濟失衡——這個經濟的增長過于依賴消費。去年,商品和服務貿易逆差占國民收入的比例已升至4.2%,達到197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過去一年,商業投資和出口增長的加速,讓經濟擺脫了對消費者的傾斜,這應有助于減少貿易逆差。然而,逆差的規模——在一定程度上為海外投資收入盈余所抵消——提出了一個問題:英鎊的強勢能否持續下去。
正如智囊機構國家經濟社會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的高級研究員雷·巴雷爾(Ray
Barrell)所言:“要彌補赤字,要么必須明顯放緩經濟增長,要么必須降低匯率”但是,這一切還不是很緊迫。他補充道:“只要有人愿意持有你的資產,這種規模的經常賬戶赤字就能無限期地持續下去。”
目前,似乎有許多人希望持有英國資產。多數分析人士將最近英鎊兌美元匯率走強,歸因于加息預期和與美國利差的不斷擴大。匯豐銀行(HSBC)外匯策略主管戴維·布盧姆(David
Bloom)表示:“英國央行行長金對貨幣供應加速增長感到擔憂,以加息作為回應。這吸引了海外的資金。”
升息預期
短短3個月前,幾乎沒有經濟學家預計英國的利率將升至6%。最近,英國央行將利率提高至5.75%,自去年8月以來已加息1.25個百分點。金融市場已將今年晚些時候利率升至6%的因素充分體現在價格之中,而投資者認為,英國此后還有可能進一步升息至6.25%。
11個月內加息5次,是對以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衡量的通脹率快速上漲的回應。今年3月,英國CPI通脹率達到3.1%的峰值,遠高于英國央行2%的目標。由于汽油價格走低,通脹率此后開始回落,在5月份降至2.5%。但是,獨立的英國央行擔心,強勁的經濟增長、旺盛的需求和貨幣供應量的快速上升,將導致物價在明年再度上漲。
相比之下,忙于應對經濟減速的美聯儲(Fed),一年多來一直將主要利率維持在5.25%不變。在歐元區,歐洲央行(ECB)最近將主要利率維持在4%,但歐洲央行行長讓-克洛德·特里謝(Jean-Claude
Trichet)暗示,有可能再次加息。分析人士預計,歐洲央行的主要利率將在明年年中達到4.5%的峰值,與英國的利差仍然很大。
(來源:FT中文網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經濟記者 舍赫拉查德·達內什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