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直到不久以前,一家中國銀行參與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銀行業合并交易還是無法想象的。
但昨日,英國的巴克萊(Barclays)宣布,如果巴克萊和荷蘭銀行(ABN Amro)合并成功,那么中國政府旗下的中國國家開發銀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和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淡馬錫(Temasek)將聯合出資185億美元,購入合并后銀行10.6%的股權。
如果交易失敗,那么國開行和淡馬錫仍將保有巴克萊合計5.2%的股權。
兩年前,包括淡馬錫在內的國際金融機構接連投資中國工商銀行(ICBC)、中國銀行(BoC)和中國建設銀行(CCB)等機構,投資價格遠遠低于這些銀行上市時的估值,激起了中國國內的激烈批評。
而就之前幾年,如果說有誰會愿意投資于資不抵債的中國銀行,也是不可想象的。當時,中國的銀行背負著不良貸款和管理不善的沉重負擔。
但5年來兩位數的經濟增長、巨額的投資流入和不斷增長的龐大經常賬戶盈余,已經讓中國和中國的銀行擁有了充沛的現金。
“過去,我們看到中國購買自然資源和品牌商品,但一家中國銀行成為金融領域一宗大型國際交易的債權人,這還是首次,”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日本以外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表示。“8年前,整個亞洲都渴望得到錢,但如今,它卻渴望花錢。”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并非一家普通的銀行。它不吸收存款,而是通過發行長期債券籌資,僅對中國政府批準的(大多是基礎設施)項目發放貸款,運作方式類似世界銀行(World
Bank)或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
今年初,中國政府宣布有意將國開行和中國其它政策性銀行轉變為正常運作的商業金融機構。
上個月,中國國開行宣布,將設立一支50億美元的中非發展基金(China Africa Development
Fund),向在非洲投資的中國企業提供廉價融資,尤其是在石油和礦產行業。
中國投資銀行中金(CICC)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表示:“國開行入股巴克萊,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商業考慮,但此舉也符合政府鼓勵國內企業投資海外的策略。政府希望借此緩解人民幣匯率壓力,減少國內流動性。”
日益增長的巨額貿易順差,對中國有管理的匯率構成了巨大升值壓力。同時,在上月末,居全球首位的中國外匯儲備突破了1.33萬億美元。
分析人士表示,現在判斷國開行和淡馬錫入股巴克萊的代價是否過高,還為時尚早。但最近的另一筆交易已在中國招致批評。
投資于美國私人股本公司黑石(Blackstone)的首次公開發行(IPO),迄今已經令新建的中國國家投資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出現3.74億美元的賬面虧損。中國國家投資公司是作為中國政府自己的主權投資公司而設立的,目的是管理中國部分的外匯儲備。
然而,憑借至少還有1970億美元的投資授權,這些短期虧損不會阻礙負責投資中國巨額財富的中國國家投資公司官員的腳步。幾乎可以肯定,巴克萊和荷蘭銀行不會是最后兩家有中國官員進入其董事會的國際銀行。
(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雅米爾·安代利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