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8日發布《全球金融穩定》報告預計,源于美國次貸危機的全球金融動蕩將造成高達9450億美元的損失。次貸危機削弱了重要金融機構的資本和融資能力,增加了金融領域的系統性風險,全球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面臨嚴重的資本和信心危機。
在美國,危機正從次貸領域向優質房貸、消費信貸、公司信貸領域蔓延。歐洲銀行業成為次貸第二重災區,同樣面臨信貸緊縮問題。而新興經濟體總體展現了較強的抗沖擊能力,但未來也面臨一定間接金融風險。
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加劇
受次貸危機影響,一季度全球股市劇烈震蕩、全線重挫。據彭博新聞社統計,當季全球股市蒸發掉3.9萬億美元市值。
成熟市場中,美國雖身處次貸風暴中心,但其主要股指季度跌幅相對最小。截至季度末,紐約股市道瓊斯、納斯達克和標準普爾指數累計跌幅分別為7.55%、14.07%和9.92%。而反映歐股走勢的重要指標——道瓊斯Stoxx600指數當季下跌16%,創1987年以來最大單季跌幅。同期日本股市日經225指數跌幅則達到18%。
新興市場方面,亞太市場在內外雙重壓力下顯著下跌,MSCI亞太指數跌幅達12%。但受益于商品牛市的拉美股市較為抗跌,MSCI拉美指數上季度僅跌1.92%。
匯市方面,一季度美元對歐元、英鎊、日元等貨幣比價多次創出新低。歐元對美元匯率接近1比1.6高點,美元對日元匯率則跌破1比100關口。
美國財政、貨幣政策效果尚待觀察
為應對次貸危機、穩定金融市場,美國當局打出了財政、貨幣政策組合拳。自去年8月份以來,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累計下調300個基點至2.25%,并下調貼現率375個基點至2.5%。美聯儲還陸續推出短期拍賣工具(TAF)、短期證券借貸工具(TSLF)、一級交易商信用工具(PDCF)等措施,以緩解信貸緊縮壓力。
美國總統布什2月份簽署總額約1680億美元的一攬子經濟刺激法案。聯邦住房企業監督辦公室還取消兩大房貸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投資限額,并放寬對二者的資本金要求,以增強房貸市場流動性。
此外,一季度西方主要央行兩次聯手干預,旨在緩解全球流動性短缺及重筑投資者信心。
但相關措施的有效性尚待觀察。一季度,信貸市場緊縮狀況緩解有限,美聯儲降息效應未能有效傳導到相關領域,部分企業融資成本和個人購房者的還貸壓力反而有所上升。而財政政策也將在二季度才能開始發揮作用。
次貸危機仍未見底
IMF認為,危機正在從次貸領域向優質房貸、消費信貸、公司信貸領域蔓延。而且,當前的動蕩不僅是流動性問題,還反映了銀行脆弱的資產負債情況和薄弱的資本基礎,這意味著其影響可能更加廣泛、深入和持久。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認為,次貸危機真正結束尚需2至3年時間。因為危機終結必然有賴房市反彈,而從目前數據看,美國房市仍持續惡化。據標普統計,1月份美國大城市房價再創歷史最大跌幅,而2月份美國喪失抵押品贖回權案例較去年同期猛增60%。
高盛預計,美國銀行、券商、對沖基金和政府企業的次貸相關損失將達4600億美元,是已被披露損失的4倍。
不過,也有機構對次貸危機前景表示樂觀。瑞銀集團發布最新研究報告認為,鑒于美國應對危機的財政、貨幣政策措施有力,以及美國多數企業盈利狀況保持良好,金融市場已經“做好反彈準備”,走出次貸危機指日可待。
新興經濟體面臨間接風險
次貸風暴會否擴散到新興經濟體?IMF認為,迄今為止,新興市場總體上顯示了較強的抗沖擊能力。但一些國家仍易受到信貸緊縮的影響,特別是那些國內信貸增長依賴外部資金來源,并有大量經常項目逆差的國家。
雖然次貸危機對新興經濟體的直接影響相對較小,但危機引發的不確定性、投資者對全球金融市場風險進行重新評估以及對基本投資預期收益的調整,將對新興經濟體金融市場產生一定影響,這從近期亞洲股市暴跌中便可見一斑。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何帆博士認為,隨著投資者不斷重估美國和全球金融風險,新興經濟體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將會面臨國際熱錢迅速流進和流出的考驗。
新興經濟體內部不同國家因金融市場發展程度不同,可能受到次貸危機影響的程度也存在較大差異。花旗集團編制的新興市場經濟脆弱指數顯示,在亞洲各新興經濟體中,中國總體金融風險最低,而越南和印度發生金融危機的風險最大。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