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維貿易禁令殃及中國商人 稱不接受中國投資
【環球時報駐南非特派記者 苑基榮】自非洲東南內陸國家馬拉維7月31日頒布法令,禁止外國人在首都利隆圭等6大城市以外地區開展貿易以來,中國、印度及巴基斯坦等國商人在農村及偏遠地區的商鋪被迫關閉。馬拉維貿易部長約翰說,新法出臺是為“規范外國投資,避免本地商人遭遇競爭”。的確,禁令下達后,“禁區”內馬拉維商戶的營業額成倍增長。自2007年中國與馬拉維建交,中國人的買賣在馬遍地開花。中國駐馬拉維大使館7日表示,此次禁令并非新法,中國商戶應遵守馬國法律,同時使館已與馬拉維政府溝通,要求維護中國商人合法權益。
馬拉維頒布的《提高投資與出口法案》要求外國貿易商搬出6大城市之外地區,據總部設在羅馬的IPS國際新聞社6日報道,該法意在保護本地中小企業免受外國投資者競爭威脅。馬拉維貿易部長約翰說,新法出臺主要為規范外國投資,明確外國投資者可以介入哪些領域,“我們不接受類似中國這樣的全方位投資,尤其是在偏遠地區與本地商人搞商業競爭”。
“泛非網”4日稱,今年5月,馬拉維一些偏遠地區的商人開始集會,說服當地政府強迫外國商人離開。第一波抗議潮出現在馬北部與坦桑尼亞接壤的卡戎馬鎮,迅速蔓延到全國28個行政區,相關立法也陸續出臺。
目前沒有確切統計數字證實多少中國商人因此被迫停業。“泛非網”說,馬拉維全國28個區中,至少有7個區的中國商店已經全部關閉。這些做小買賣的中國人不得不在6大城市重新申請營業執照。此外,新法規定投資者必須先在馬拉維央行儲蓄25萬美元啟動資本才能申請執照,大多中國商戶并不具備這一資格。
中國駐馬拉維大使館新聞官王俊超7日對《環球時報》表示,該禁令存在已久,此前在6大城市外地區經營的外國商人用的是馬地方政府擅自發放的執照。禁令指向全部外國商人,并非針對中國商人。
馬拉維2007年與臺灣斷交,轉與中國建交,此后中國人在馬經營的商店、餐館和旅店數量增長迅速。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臺灣商人在馬經營數十年,目前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在偏遠地區經營的基本是大陸商人。
馬拉維貿易部數據顯示,中國是馬拉維主要經濟伙伴,2011年兩國貿易額達1億美元,同比增長4倍,合作涉及工業、貿易等多個領域。但一些馬拉維人不高興中國經濟力量崛起。參與卡戎馬鎮游行的本地商人海倫說,2008年中國人來了,她的修理廠生意日漸冷清,“客戶擁向中國的低價商品”。海倫說,中國商人7月陸續遷出,“現在日營業額攀升到500美元,是以前的5倍”。
中國商人則覺得受到不公待遇。在東部地區開餐館的陶先生7月30日被迫歇業,他說,本地人做買賣不努力,中國商店周末全天營業,他們卻要休息,“商業本就意味著競爭,怎能不顧中國人為馬拉維做出的經濟貢獻”。
馬拉維的兩大人權組織―――民眾發展中心和人權恢復中心也對新法持反對態度。IPS援引人權恢復中心執行主管恩杜爾的話說,馬拉維不該以保護本地商業為由傷害外國商人,“本地商業遭遇挑戰是因為缺乏金融和技術支持,政府與其倉促做決定,不如主動提升本地商業的競爭力”。
王俊超表示,很多中國商人撤出偏遠農村,當地人對被迫去其他商店購買高價商品也有很多抱怨。但中國商人的做法違反馬政府保護農村地區民眾就業的初衷,中國使館已與馬拉維政府積極溝通,呼吁華商予以配合,同時要求馬拉維政府維護中國僑民合法權益。
免責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時報》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 環球 E-weekly
- 特稿 world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