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大陸空軍批量裝備殲-10戰機近日受到臺灣軍方和媒體的高度關注。1月5日,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殲-10飛機、“太行”發動機和新一代空空導彈的研制成功,稱這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能同時自主研發先進戰斗機、航空發動機和導彈的國家。這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豐富多彩的好奇”。世界近年的幾種著名新戰機的誕生過程都受到密切跟蹤,如F-35,F-22,蘇-35等。殲-10也似乎成了世界空軍裝備中的新明星,有人甚至預言,中國的“殲”字頭系列戰機今后很有可能會獲得“米格”、“蘇”、“F”字頭同樣的知名度。目前在臺灣,殲-10的戰斗性能及軍事意義都受到比在美國等西方國家更高的評價。在一些人看來,這種評價甚至有一些夸張。總之,它被描述成是“臺灣安全的一大隱憂”。
·主流媒體突出報道
《聯合報》在兩岸版頭條配發兩大張圖片,報道殲-10成軍的消息,標題中就把它稱為“威脅臺灣的F-16”。《中國時報》的文章則強調“軍事專家認為,殲-10戰機的空戰性能不亞于美國生產的F-16與法國幻影-2000”。這種評價別的地方也見過,但《中國時報》的語氣更加肯定。
島內一些電視臺曾在一天的時間里,滾動播出殲-10在大陸成軍的消息。其中,TVBS電視臺的報道強調殲-10的神秘性,稱殲-10“經過長達10多年的研發過程”,并一直被視為大陸軍事的“最高機密”,即使現在大陸“對殲-10部署的單位及數目,都沒有多做描述,外界只能從國外軍事專家的揣測中,概略得知”。TVBS還介紹說:“大陸這款戰機,最早是源自于以色列‘幼獅’戰機的技術轉移,飛行速度可達2倍音速,具備多重攻擊能力,具有部分的隱形效果。而最受關切的部分,則是殲-10戰機起降距離短,外界預估,一旦大陸擁有航空母艦,它將是最適合的艦載戰機。”
《聯合報》還指出,“殲-10可以進行空中加油,其作戰半徑有1100公里,空中加油后航程可加倍,相當于從山東到福建一個來回的距離”,這將使大陸對臺戰機的配置更加靈活化。
·軍事媒體編造情節
與臺軍關系密切的臺《全球防衛周刊》對殲-10的報道則增添了不少刀光劍影的味道。報道不僅羅列了外界對殲-10作戰參數的種種猜測,而且還認為,隨著殲-10的量產,該機將與蘇-30、蘇-27配合,成為解放軍奪取臺海空中優勢的“三大王牌”。文中還繪聲繪色地模擬了臺海沖突中,大陸首先“使用導彈發起攻擊”,將臺軍的機場跑道、防空陣地、指揮控制中心等戰略目標“摧毀殆盡”,當臺灣軍方大部分遠程雷達、遠程高空導彈雷達車、指揮車都已被炸成“廢銅爛鐵”之后,大陸首批突擊的戰機則開始從5000—1.6萬米的高空進入臺灣上空。首批突擊戰機就主要由200架殲-10、殲-8、殲-7等組成。這些飛機在大約10-20分鐘時間后就會到達距離臺灣機場50公里處,而此時,臺灣戰機因機場被炸無法在幾分鐘到幾十分鐘內起飛,升空數量只有10-20架。于是,解放軍飛機對臺灣軍方飛機“形成10比1甚至20比1的絕對數量優勢”,并從西、北、南三個方向同時進攻。第一輪空戰在解放軍飛機接近臺灣海岸線后的2-10分鐘內結束,200多架解放軍飛機“幾無損失”,10-20架搶先升空的臺灣軍方飛機“全部被擊落”,至此,大陸全面掌握制空權,而臺軍則喪失對5公里以上空中目標雷達探測和導彈攻擊能力。
·“大陸威脅論”再度升溫
臺灣軍方在與大陸軍力對比的問題上,歷來是“忽而逞強,忽而示弱”,全看臺灣當局散布這些消息是想干什么。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牛新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臺灣軍方對殲-10的過度反應不足為奇。通常,軍方總是習慣于把外部的威脅強調得嚴重一些,不管美國、臺灣都一樣,為了突出軍方的職責,對所謂的“外部威脅”,寧可往大里夸張,也不能說小了,因此,從軍事安全的角度看,這種邏輯并不奇怪。
牛新春認為,要說對大陸的殲-10,臺灣有格外在意、警惕和敏感的一面,這是肯定的。因為在臺海軍力對比中,臺灣過去一直自認在空中力量上占優,而近年來大陸空中力量的發展,讓臺灣方面感覺到自己的制空優勢在喪失。同時,借機炒作大陸“軍事壓迫”以推進軍購和加強軍備,也是臺灣的意圖所在。2006年,臺灣已經向美國提出了66架F-16最新改進型戰機的軍購申請,這些開支巨大的預算案都必須經“立法院”通過。
而制造和強化島內悲情氣氛,更是臺灣當局一貫的政治伎倆,民進黨當然不會錯過用殲-10來渲染大陸對臺“嚴重軍事威脅”的機會。島內分析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其實臺灣不只是對大陸戰機的更新感到焦慮,每當大陸有任何軍事演習或發表國防報告時,臺軍方無不認為是“重大安全問題”而大加渲染。比如1996年的大陸導彈演習曾被臺灣當局描寫成“危機”,去年底大陸發表的國防白皮書,臺灣媒體也都大篇幅地報道。這種輿論一方面反映出,發生“兩岸軍事危機”,是臺灣民眾最深的擔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進黨當局利用了民眾的這種不安全感,試圖造成大陸視臺灣為敵的印象,把兩岸軍事風險的責任完全推到大陸一方。
牛新春說,表面上看,臺灣大炒殲-10是對大陸的軍事力量感到恐慌,但研究戰略的人都知道,力量的對比絕對不是武器裝備的簡單比較,臺灣當局真正害怕的是臺灣在國際政治、經濟舞臺上受到全面孤立,而這種局面恰恰是因為“臺獨”在道義上孤立而導致的。
·殲-10和F-16,誰更厲害?
盡管臺灣有些媒體是帶著偏見來炒作殲-10成軍的消息,但這幾天殲-10確實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超乎尋常的關注。
爭論最激烈的莫過于殲-10的性能究竟怎樣,尤其是跟美國提供給臺灣的F-16比孰優孰劣。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總編輯平可夫認為,“殲-10量產后,對臺灣空軍F-16戰機機隊,構成空前的威懾力”,他還認為“殲-10在研制過程中的各項技術標準,都是立足于超越臺灣空軍F-16A/B戰機”,像“殲-10有比F-16更大面積的主翼與兩個全自動前翼,低空大仰角飛行的性能比F-16A/B好,低速性能也更優越”等。
不過臺灣東森新聞有不同的看法:“雖然殲-10是以美國的F-16作為假想敵,但F-16生產數量龐大,后勤維修以及戰術戰法都已經很成熟,而殲-10在這方面只是剛起步。”美聯社的報道援引英國《簡氏防務周刊》亞太部主任羅伯特·卡尼爾的話說,殲-10的性能“還有待在實戰中檢驗”,“很多分析家認為它的性能被夸大了”。卡尼爾還對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星期五的新聞發布表示質疑,說不知道中國方面是用什么標準把自己排到了“全球第四”的位置,他說,其實除了法國、俄羅斯和美國之外,英國和瑞典最先進的戰斗機也可以跟殲-10相比。
大陸一位飛機制造業的業內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國際上關注殲-10,不論是肯定還是質疑,其實最主要的都不是關注這種戰機本身,而是關注中國自主研發第三代戰機的能力。美聯社的評論就認為,這次中國是“刻意宣傳自己的國防工業”,是為了“挑戰美國和歐盟的對華武器禁運”,同時也反映出中國試圖發展自己的武器,“不給外國公司交學費”,特別是擺脫對俄羅斯武器和軍事技術的依賴。
這位業內人士還對記者說,中國取得了獨立自主研制第三代戰機、第三代戰機發動機和第四代空空導彈的飛躍,這是一種全面、綜合的軍用航空制造能力的提升。現在,世界上能夠獨立開發、生產第三代戰機的國家并不很多,中國迅速發展的成績讓世界上的很多國家感到,既然中國已經有了自主生產第三代戰機的隊伍和體系,那么,只要中國下決心,在未來的第四代戰機的開發上將很有可能成為后起之秀,畢竟,現在世界上只有美國真正生產出了第四代先進戰機。(來源:環球時報
編輯: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