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4年美國大選中力助布什擊敗克里的“超級師爺”、現總統辦公廳副主任卡爾·羅夫。

《紐約時報》記者朱迪斯·米勒(左)與美國《時代》雜志的馬修·庫珀。(美聯社圖片)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2003年7月,美國專欄作家羅伯特·諾瓦克在《時代》網站上語出驚人,捅出了“美國前駐伊拉克大使威爾遜的夫人普拉姆是一名CIA特工”的猛料,引發了一場至今仍在調查的“夫人門”風暴。這場風暴的一個焦點就是,究竟是誰向諾瓦克提供了關于威爾遜夫人的秘密情報。諾瓦克稱“神秘線人”是布什政府的“兩名高官”。而美國媒體7月4日披露,在2004年美國大選中力助布什擊敗克里的“超級師爺”、現總統辦公廳副主任卡爾·羅夫有可能就是其中的一位。不過,羅夫通過自己的律師已經予以了否認。
***“夫人門”事件
專欄作家諾瓦克那篇爆炸性文章于2003年7月14日刊登在《時代》雜志網站上。文章說,“兩名政府高官”打電話對他說,美國前駐伊拉克大使威爾遜的夫人普拉姆其實是中央情報局(CIA)秘密特工。至于這兩名高官的姓名,諾瓦克守口如瓶。
諾瓦克還把威爾遜夫人在國外執行任務時使用的秘密姓名也公于之眾。此外,諾瓦克在文章說,威爾遜之所以能被CIA派往非洲國家尼日爾調查有關“薩達姆政權購買鈾”的情報,主要是因為他夫人的大力推薦。
對威爾遜夫人來說,諾瓦克戳穿自己的身份是災難性的。她作為一名秘密特工的職業生涯就徹底毀掉了。此外,威爾遜夫人和她在CIA的同事,以及她在國外的聯系人也被置于危險的境地。用威爾遜的話來說:“以這種方式公布她的名字,無異于暴露她整個職業生涯中的每一次行動和每一層人際關系。”
***泄露CIA身份是重罪
根據美國1982年頒布的《情報人員保護法》,泄露CIA秘密特工的姓名屬于重罪,最高可被判處10年監禁。那么,究竟是哪兩名“政府高官”置法律于不顧,悍然告發威爾遜夫人的真正身份呢?
“夫人門”事件成為牽動美國上下的一個大案。美國司法部從2003年9月底開始正式對這一事件展開調查,并任命芝加哥檢察官帕特里克·菲茨杰拉德為特別檢察官全權處理此案。
隨后,上至總統布什、副總統切尼、國務卿鮑威爾、白宮法律顧問岡薩雷斯和白宮發言人麥克萊倫等高官,下至多名記者,都接受了調查人員的質詢。檢查官認為,除諾瓦克外,包括美國《時代》雜志記者馬修·庫珀和《紐約時報》記者朱迪斯·米勒在內的一些記者也有可能知道“消息人士”的身份。
不過,庫珀和米勒拒絕出庭就“夫人門”的消息來源作證,由于他們涉嫌“蔑視法庭命令,拒絕與菲茨杰拉德檢察官進行合作”,正面臨最多4個月監禁。奇怪的是,第一個公開披露威爾遜夫人身份的諾瓦克卻沒有牢獄之災。
***布什超級師爺是告密者?
媒體目前正在猜測,布什的“超級師爺”、總統辦公廳副主任卡爾·羅夫是否就是諾瓦克提到的那兩個告密者中的一個。美國《洛杉機時報》7月4日披露,在威爾遜夫人的CIA特工身份被曝光的前幾天,羅夫曾經與《時代》記者馬修·庫珀有過交談。至于羅夫與庫珀所談的是否為與威爾遜夫人有關的話題,目前不得而知。
上周五,在聯邦法官的壓力下,《時代》不顧該雜志記者庫珀的反對,將一些與“夫人門”有關的文件,即庫珀和他的編輯之間通信的電子郵件以及一些采訪稿交給了菲茨杰拉德檢察官。《時代》這么做的原因,據說是為了免除庫珀的牢獄之災。而這些文件里面確實有“羅夫”的大名。
***羅夫否認告密
羅夫的律師羅伯特·盧斯金證實,庫珀確實在2003年8月給羅夫打過電話。對于那次電話交談的內容,他不愿意披露。不過盧斯金斷然表示,羅夫“肯定沒有干過向庫珀或其他任何人泄露機密情報的事情” 。他說:“誰暴露了普拉姆?反正不是羅夫。”
盧斯金還表示,菲茨杰拉德檢察官已經不再把羅夫當成調查的對象。羅夫在此前的調查中至少兩次就“夫人門”事件作證,他堅稱自己從沒有故意泄露機密情報。檢察官對他的證詞沒有提出質疑。
***威爾遜指控羅夫和白宮
羅夫已經不是第一次被指是“夫人門”事件中的告密者了。2003年威爾遜夫人的CIA特工身份被爆光后不久,威爾遜就把矛頭對準了羅夫,稱羅夫是一名告密者。
2003年8月21日,威爾遜在一次關于伊拉克情報工作失敗的公眾論壇上毫不掩飾自己對羅夫的厭惡。他說:“我很想知道我們能不能讓卡爾·羅夫戴上手銬,被人反擰著雙臂押出白宮。”
不過,到了當年9月29日,威爾遜改口說,他認為是白宮泄的密,而羅夫只是代表白宮的化身而已。但他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仍然表示:“一個我非常信任的人曾告訴我,至少是羅夫縱容了這件事,并且在機密泄漏一星期后仍然沒有采取補救措施。”
***“泄密是為了報復”?
至于泄密動機,威爾遜認為,布什政府想通過故意泄露他妻子的特工身份,對他實施報復,因為在威爾遜夫人的身份被泄露前不久,威爾遜曾揭露布什政府在伊拉克情報問題上造假,從而得罪了白宮。
2002年,威爾遜被CIA派往非洲國家調查“伊拉克從尼日爾購買鈾以制造核武器”的情報是否屬實。他的結論是該情報不成立。然而,白宮對他的報告置若罔聞。在2003年1月的國情咨文中,布什援引英國情報報告的內容重申,伊拉克企圖從尼日爾購買鈾。
2003年夏天,布什宣布伊拉克戰爭主要戰事結束后,媒體和民主黨人越來越質疑布什政府關于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指控。2003年7月6日,即威爾遜夫人的身份被泄露前八天,敢怒敢言的威爾遜在《紐約時報》撰文,公開指責布什政府歪曲情報以便發動伊拉克戰爭。
有報道說,威爾遜在伊拉克情報問題上捅了布什政府一刀后,“心煩意亂”的美國政府官員匆匆發起了一個搞臭威爾遜聲譽的運動。一些匿名政府官員暗示威爾遜具有黨派性,是參議員約翰·克里的追隨者。另有官員透露,威爾遜的尼日爾之行沒有得到中情局局長喬治·特尼特的授權,而是某些中級官員批準的。(唐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