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在位于華盛頓的美國聯邦地區法院前,《紐約時報》記者
朱迪斯·米勒對記者發表講話。[路透社照片]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當地時間9月30日,此前一天剛剛獲釋的美國《紐約時報》記者朱迪斯·米勒接受了一個大陪審團對“特工門”事件的調查,講述了兩年前她與副總統切尼的一名高級助手的談話內容。
由于同意在中央情報局(CIA)特工身份泄密案中作證,米勒在度過85天的牢獄生涯后于29日獲釋。《紐約時報》援引熟悉該案調查的消息來源說,米勒30日向聯邦大陪審團詳細描述了2003年7月她與切尼助手劉易斯·利比兩次談話的內容。
了解案情的律師們透露,米勒的證詞看來為特別檢察官菲茨杰拉德結束歷時兩年的“特工門”調查掃清了障礙。此項調查意在查清究竟是誰泄露了特工普拉姆的身份,以及是否有人違反了法律規定。律師們表示,菲茨杰拉德現在或者可以很快提出指控,或者能夠得出結論說,該事件沒有涉及任何犯罪行為,從而結束調查,并可能發表一份調查報告。
菲茨杰拉德此前曾指出,一旦得到米勒的證詞,他將完成調查。
2003年7月14日,美國專欄作家羅伯特·諾瓦克在報紙上撰文,抖出“美國前駐伊拉克大使威爾遜的夫人普拉姆是CIA秘密特工”一事。普拉姆從22歲起就為CIA從事秘密工作,數次赴國外執行秘密任務,因此她身份的曝光將給自己、同事以及她在國外的聯系人帶來危險。
諾瓦克解釋說,他的消息來源于兩名不愿公開姓名的政府高級官員。普拉姆的丈夫、美國前駐伊拉克大使威爾遜認為,是布什政府故意泄露了他妻子的特工身份,目的在于對他進行打擊報復。因為在普拉姆的身份泄露前一星期,威爾遜抨擊布什在2003年國情咨文講話中使用的“伊拉克試圖從尼日爾購買鈾”的情報不真實。
2004年8月,法庭以米勒拒絕出庭為泄密案的消息源作證為由,判處她18個月監禁。判決公布后,米勒立刻提出上訴,認為記者應得到聯邦法律的保護。2005年6月27日,美國聯邦高等法院駁回了米勒的上訴。
根據美國1982年頒布的《情報人員保護法》,泄露秘密特工的姓名屬重罪,最高可被判處10年監禁。截至目前,尚未有人因此受到起訴。
(婧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