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在線消息:日本政府在3月23日宣布,已凍結新財政年度的對華日元貸款計劃。換言之,近年來爭論不休的日本給中國提供政府開發援助(ODA)的問題,不僅沒有出現峰回路轉的局面,而且還發展到了難以善終的末路。
因為,日本前任外長町田信孝去年3月還對中國外長李肇星許下承諾,ODA會展延到2008年北京奧運前才停止。但,日本現在卻單方面宣布,提早在今年就凍結這項已實施25年的雙邊援助協議,它對雙方的外交沖擊可以想象,對緊張的中日關系也只有雪上加霜。
英國《金融時報》3月24日的評語是,“日本決定暫時凍結新一輪對華日元貸款,并將兩國關系日益緊張的責任歸咎于中方”。又說,“盡管日本此舉很大程度上只是象征性舉動,但卻標志著亞洲兩個最大強國之間的關系降至新低。”
中日友好的象征ODA是日本對華“政府開發援助”的簡稱。給中國提供ODA,原本是中日“友好的象征”,現在卻演變成為兩國“交惡的證據”。
開始時,日本政府還盡量引用“ODA畢業論”來掩飾彼此的尷尬,間中雖然有人也使用“財政困難”的外交辭令,但最終還是不得不公開承認:日本是要以此強硬姿態來對抗中國。這顯示,日本不僅沒有緩和緊張關系的意愿,而且它還在朝更強硬的路線在發展。它變成,這不全是中日關系是否惡化的問題,而且是日本在國際改采高姿態的證明。
戰后日本使用援助策略來擴展外交空間,總喜歡使用不同于一般國家的名詞,一是日本偏愛玩弄文字游戲,二是歷史背景特殊,特別是日本戰敗而又復興,為了重新開拓其外交空間,打通被堵塞的貿易通道,日本采用了一石二鳥的策略,就是給外國提供“政府開發援助”(ODA)。日本戰敗,原本就要面對沉重的戰爭賠償,卻因為冷戰而讓它能夠絕處逢生,再利用ODA這一方式,讓它很快便能回返到國際大家庭。
日本從1954年開始實施ODA計劃,早期有80%是集中于亞洲,特別是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中國也因為放棄了對日本提出戰爭賠償要求,從1979年開始便獲得日本的ODA援助。雖然,有部分是無償的援助,但絕大部分(80%)還是要償還本息的貸款,因此“日元低息貸款”就成了后來中日關系中重要的一繯。
根據統計,中國在這25年間接受的外國援助,其中60%就是日本的ODA,即3萬3334億日元(300億美元)。80年代,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費用有40%就是來自日本的ODA,因此,ODA成了中日友好的代名詞。
遠交近攻的戰略
但是,1998年中國國家主席的訪問日本,不僅成了中日關系緊張的分水嶺,而且也是日本開始動用ODA作為外交牌的高峰期。從2001年開始,日本便公開提出減少或中止對華提供ODA的要脅。日本的借口包括:一、日本不滿中國不懂知恩圖報,就是沒有對日本提供巨額的ODA公開表示謝意;二、中國的經濟實力已經加強,包括不斷提高軍費開支,顯示中國已經不再需要日本的經濟援助;三、中國屢次反對日本修改歷史教科書,干涉日本內政;四、中國不斷批評日本政府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特別是小泉上臺的首要政治訴求就是恢復日本的民族自信,中日遂從經濟合作伙伴,演變成思想對立和區域領導的競爭對手。
實際上,中國當時所獲日元貸款已經減半。2001年以后更以每年20%的幅度遞減。但日本ODA的總額沒有相應減少。統計顯示,2003年度,日本提供印度的ODA是1250億日元,中國則是967億;2004年度,印度為1345億,中國則是859億,再加2005年度的預估值,印度所得份額已經連續三年超越中國,這顯示問題不在ODA的財源,而在于日本改變了外交戰略,明顯要以“遠交近攻”戰略,不僅接近印度,而且企圖利用印度來制衡中國。
大恩不言謝傳統
日本對中國打ODA牌,到底有沒有效果?從這些年的發展經驗來看,強迫中國公開對ODA表示謝意,對一般中國人來說,他們確實是心不甘情不愿的。但是,作為負責任的政府,在外交文獻或個別日元貸款項目方面,他們確實有在滿足日本的要求。比如,北京首都機場就有匾額說明:此項工程獲得日本ODA的援助,并藉此表示謝意。
但是,東方人有大恩不言謝的傳統,特別是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人認為,施與受是平等的。動輒致謝,反而顯得虛偽,欠缺真誠,更不會因此就永志不忘。何況,在中國人的內心深處,他們不認為,這筆區區的貸款,并不能跟八年的抗戰犧牲相比擬,也不認為這就是他們以德報怨的目標。如果日本是誠心悔改,即使不收取半分戰爭賠償也不后悔。但現在,既然要中國人公開表示感謝,可以在所有ODA項目上“刻石為憑”,但他們絕對不會忘記歷史,更不會因此改變歷史觀。
從日本強要ODA受援國表示感激的傾向來看,一顯示日本的外交姿態,已從過去的謙恭轉變為傲慢;二是從過去的強調友好,改變為露骨的追求實利;三是這種外交姿態絕對不會只限于對中國,因此,所有接受日本ODA的國家都必須作好心理準備。
乖離東方傳統思維
冷戰期間,兩大集團為擴張勢力范圍,提供經濟或軍事援助,就成為擴展地盤的重要工具。因為有競爭,援助盡量被描繪為“無條件”的純援助。現在日本明顯是在推行功利主義外交,不僅ODA的功利主義目標明確,連承擔的國際組織經費,特別是聯合國會員國會費,也都要斤斤計較,主張以所提供的金錢多寡來重新分配權益,不僅乖離東方人的傳統思維,也會讓國際外交關系產生新的沖擊。
日本難道要重演其歷史?戰后它經濟重建成功,不幸卻被世人異口同聲稱為“經濟動物”;現在再搞功利外交,即使成功還會被人稱為“外交動物”。
日本“脫亞入歐”雖然成功,但在亞洲成為孤家寡人,難道也能算是外交成功嗎?日本不僅忘記它是一個東方國家,而且忘記傳統的東方思維,這也許就是它在亞洲日益孤立的原因。
回到日本提前停止日元貸款的話題。
日本人常強調,做事應該有“有終之美”。有始有終,原本就是一種美德。但,不論日本這次是以“ODA畢業期已到”,還是借口“日本財政有困難”,甚至讓ODA成為“一張外交王牌”,片面終止長期的ODA協議,不僅與西方人的堅守承諾的信條格格不入,而且也違反了東方人重信義的原則。更重要的是,沒有把事情做到善始善終,等于日本自動放棄這25年的努力,將300億美元的投資,因不善經營而前功盡棄。結果,損失的不是中國,而是日本自己。(來源:聯合早報 作者:黃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