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綠色和平組織總干事葛德·萊波爾德
綠色和平不會把激進作風帶到中國,但會堅持揭露破壞環境保護的事情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非常特殊的經歷。飛到空中的時候其實大家也并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些什么,也很害怕會不會遭受武力。我們落地以后,衛兵拿著槍朝我們沖過來。我看著他們,想都沒想就說:‘不要害怕,我們沒有武器。’”
坐在記者對面的這個德國人,名叫葛德·萊波爾德,為了反對核試驗,1983年他從西柏林乘著熱氣球飛越柏林墻。如今“激情燃燒的歲月”已成往事,他本人也已成為國際非政府組織——綠色和平的總干事,但對國際環境保護事業的熱情不輸當年。“我喜歡經常來中國,因為我能感受到中國有這么一股積極的力量。”
在10月底舉行的首屆中華環保民間組織可持續發展年會上,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祝光耀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揮環保民間組織的作用,努力推進環保事業的歷史性轉變。”綠色和平(中國)一位負責人評價,“(祝副局長的講話)為環保民間組織的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會和廣闊的空間。”
萊波爾德近日在北京接受《國際先驅導報》專訪時表示,自1997年進入中國的綠色和平能夠在中國未來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沙塵暴與工業污染魚
《國際先驅導報》:對中國的環境污染,您有什么切身的感受嗎?
萊波爾德:今年年初來北京,遭遇到沙塵暴,以前從沒見過這樣一件事,就是整個城市突然之間變得漆黑一片。這次去淮河的經歷,也很讓人震驚。河水污染已經很嚴重了,但還是有人在捕魚,再把這些魚賣到市場上。當地的養魚人說,他們會把一部分魚圈起來,當工廠要排放污水時候,為了防止魚被污水毒死,他們就縮小養殖圈的范圍或者挪一挪地方,其實即使這樣做,污染還是很嚴重。
《國際先驅導報》:對中國的環境保護,萊波爾德先生有些什么建議?
萊波爾德:中國環境保護三個比較現實的做法是:首先,國家環保總局的權力地位要得到進一步提升;其次,在環境影響評估方面,應該擴大透明度,讓更多的公眾參與;最后,重視環保產品在政府采購方面的重要性,政府采購是筆“大訂單”,如果能做到環保的話,那環境改善就能立竿見影,更能樹立政府的環保楷模形象。
值得稱贊的是,中國已經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嚴峻性。
《國際先驅導報》:中央政府是很重視環境保護的,但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發展經濟,追求“政績”,可能忽視環保的重要性。
萊波爾德:當然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在發達國家,有健全的法律,并能嚴格執法,公眾也積極參與,可以保證地方政府落實中央政府的環保指令。不過,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做法看不到聽不到時,民間組織會將其揭露出來,督促地方政府對當地人民的生活和身體健康負責。
激進作風不適用于中國
《國際先驅導報》:綠色和平組織以激進作風著稱于世,在中國,綠色和平會堅持這種作風嗎?
萊波爾德:我們并不是為了激進而激進,激進并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在其他國家的一些做法不會運用在中國。但同時,我們也會大膽指出中國必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們也不怕指出中國違法的木材進口。
我們想強調的是,我們感興趣的是環境,而不是政治。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破壞了環境,這不利于中國長遠的發展。
“污染的”經濟增長沒有意義
《國際先驅導報》:中國正從先發展經濟再保護環境,向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轉化,您是否注意到這種變化?
萊波爾德:這種態度的轉變非常好,也是必要的。如果我們不去考慮水污染,空氣污染,土地退化,有毒物質的侵入等等,任何純粹的經濟增長都是沒有意義的。
一般來說是這樣——先發展經濟,用經濟發展帶來的收益,彌補環境損失。發達國家已經采用這種模式。但中國不可能再循著這種發展模式,比如氣候變化:如果50年之內中國只照顧經濟發展,不考慮二氧化碳減排,氣候變化就會直接影響中國自己的經濟發展。氣候變化會直接影響到水、空氣、投資環境。
中國很有先見之明,在人和自然之間,經濟發展和環境利益之間提出了“和諧社會”這個主題,這是一種新的模式。和諧社會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和諧,如果食物、空氣、水被污染,人們因此生病,這就不是和諧社會。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記者謝淳 實習記者宋媛報道)
(編輯:王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