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日,巴勒斯坦民眾在加沙為一名在以軍襲擊中喪生的2歲小女孩舉行葬禮。以色列軍隊1日凌晨開始新一輪針對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已造成68名巴勒斯坦人死亡,200多人受傷。這是近年來以軍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中單日內造成巴勒斯坦人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新華社記者納賽爾攝

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3月3日,以色列開始從加沙北部撤軍,但是以軍從3月1日起發動的軍事打擊,特別是1日當天以軍制造的“血腥星期六”,給巴以之間埋下了更多仇恨的種子,使重新啟動不久的巴以和平進程面臨更多威脅,雙方可能隨時會爆發新的沖突。
在“血腥星期六”,以軍打死60多名巴勒斯坦人,創造了近年來加沙單日死亡人數最高紀錄。

3月2日,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前)在他位于耶路撒冷的辦公室舉行的每周例行內閣會議上發言。奧爾默特當日表示,將繼續對加沙地帶進行軍事打擊,以制止當地巴勒斯坦武裝人員向以南部發射火箭彈。新華社發(阿里埃勒攝)
沖突雙方更加對立
以軍這次在加沙發動較大規模攻擊的主要目的,是減輕巴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對以南部城鎮發射火箭彈的威脅,緩和以國內對政府行動不力的批評。
長期以來,以色列與哈馬斯之間存有強烈的敵對情緒。哈馬斯一直拒絕承認以色列的合法性,以色列也對哈馬斯采取強硬的打壓政策,雙方沖突時有發生。今年初以來,雙方沖突有升級之勢,巴武裝人員向以南部城鎮發射火箭彈,以方則實施軍事打擊進行報復。2月27日,巴武裝人員發射的火箭彈造成1名以色列人死亡,這在以內部引發了是否在加沙發動地面進攻的討論。
以國防部長巴拉克2月28日說,以色列“不懼怕”在加沙發動大規模地面軍事行動,哈馬斯將為其行動付出代價。巴拉克還向中東問題有關四方特使、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和埃及情報局長蘇萊曼表示,巴武裝人員持續向以境內發射火箭彈,以方不能繼續容忍這種行為。3月1日凌晨,以軍對加沙北部發動了地面和空中軍事打擊。
目前,雖然以色列已經開始從加沙北部撤軍,但這次沖突勢必在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埋下了更多仇恨的種子。

3月2日,在以色列南部與加沙地帶交界處附近,以軍裝甲部隊士兵在檢查一輛梅卡瓦III型坦克。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當日表示,將繼續對加沙地帶進行軍事打擊,以制止當地巴勒斯坦武裝人員向以南部發射火箭彈。新華社記者 郭磊攝
加劇巴內部分歧
面對以方的軍事行動,巴勒斯坦兩個主要政治派別——哈馬斯和巴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反應各不相同。巴勒斯坦目前事實上陷于分裂狀態,這正是導致兩派對以軍襲擊反應不一的原因。
控制加沙的哈馬斯反應強硬,警告以方不要試圖殺害其領導人。哈馬斯政治局領導人邁沙阿勒1日在敘利亞譴責以方的軍事打擊為“大屠殺”,并稱哈馬斯將繼續武裝抵抗。而約旦河西岸地區的法塔赫表態則顯得“中庸”一些。法塔赫領導人、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1日在拉姆安拉呼吁以色列停止軍事行動,但同時也呼吁巴內部各武裝派別停止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稱“這將有助于我們的人民免受痛苦和避免更大的災難”。
哈馬斯和法塔赫去年爆發大規模內斗后,出現了哈馬斯控制加沙、法塔赫在約旦河西岸自立過渡政府并獨自與以方重啟和談的局面。法塔赫稱哈馬斯的行動為“軍事政變”并要求其結束對加沙的控制,而哈馬斯則認為阿巴斯和法塔赫試圖借以色列的幫助搞垮哈馬斯。1日,哈馬斯不僅反對阿巴斯要求巴武裝力量停止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的呼吁,還指責阿巴斯企圖“搭乘以軍的坦克重返加沙”。
隨著事態的發展,阿巴斯2日下令暫停與以方和談及各層面的接觸以示抗議。連日來,包括拉姆安拉在內的西岸城市都出現了抗議以軍、聲援加沙的示威活動,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也暫時關閉店鋪以示聲援。
巴方分析人士認為,以方軍事行動讓阿巴斯及其領導的法塔赫陷入兩難境地。阿巴斯被以方和西方國家視作溫和派及和談對象。剛剛重啟的巴以和談還為法塔赫帶來了巨額國際援助,這都使其對以軍事行動表態時有所考慮。另一方面,一旦將來哈馬斯與法塔赫恢復接觸或巴提前舉行大選,它們的不同立場有可能加劇巴內部分歧。
沖擊巴以和平進程
在以巴沖突趨于升級的情況下,雙方進行和談的基礎——較為和平的氛圍已經遭到了極大破壞。分析人士認為,這將給去年年底重啟的巴以和平進程帶來挫折。
去年11月,在美國馬里蘭州首府安納波利斯舉行的中東問題國際會議上,以政府和巴民族權力機構代表發表聯合聲明,承諾重啟中斷多年的和談進程,并力爭在今年年底前達成內容廣泛的和平協議。然而,迄今雙方尚未觸及核心問題,和談進展緩慢。巴勒斯坦過渡政府總理法耶茲今年2月已警告說,雙方在年內達成和平協議已無可能。
3月1日,以外交部長利夫尼在與即將訪以的美國國務卿賴斯、歐盟輪值主席國斯洛文尼亞外交部長魯佩爾通話時說,盡管目前加沙局勢緊張,但以仍希望以巴和談能繼續進行。當天,巴民族權力機構表示要中止和談。利夫尼則強調,即使巴民族權力機構中止和談,以政府有責任保護自己的公民免遭襲擊。由此可見,雙方的矛盾在短時間內難以化解。(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駐耶路撒冷記者黃曉南、徐剛,駐拉姆安拉記者華春雨、王志強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