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wǎng)環(huán)球在線消息:話劇《蔡文姬》又在首都劇場公演了。作為郭沫若于1959年傾心完成的一部歷史劇,《蔡文姬》迄今一共公演過四輪,大致分為1959年和1978年朱琳、藍天野主演以及2001年和今年徐帆、濮存昕主演的兩個版本。作為上一版的演員,這一版的導演蘇民顯然是在向上一版致敬,然而舞臺上呈現(xiàn)的,卻反映出幾十年間社會審美情趣的變遷。
《蔡文姬》講述才女蔡文姬在曹操的感召和董祀的勸導下,跳出別夫拋兒的凄楚哀思等個人情感,從匈奴返回漢朝繼承父親蔡邕遺志續(xù)修漢書的故事。開場就是蔡文姬在匈奴與兒子伊屠知牙師話別的戲。在1978年版中,童年的伊屠知牙師一出場就是夸張的動作,高昂的聲調,激烈的感情,儼然樣板戲中的一個小楊子榮。而正在公演的版本中,伊屠知牙師依然有著古代北方民族的豪氣,但顯然多了些孩子的稚氣和生活的氣息。
一木知林,舞臺化與生活化的矛盾一直貫穿著全劇,也是兩個版本的顯著區(qū)別。戲劇是以假定性為特征的藝術,從西方舶來的話劇傳統(tǒng)上注重利用這種“約定俗成”在舞臺上創(chuàng)造真實生活的幻覺,而中國傳統(tǒng)戲曲則以虛擬化、程式化的表演不受現(xiàn)實生活邏輯的嚴格束縛。老版《蔡文姬》無疑將這兩種風格雜糅在一起,而新版就更像一般意義上的話劇。
事實上,作為詩人和劇作家,郭沫若寫劇本就像寫抒情詩,語言緊湊而充滿韻律,演員不同的處理方法自然造就不同的表演風格。吟唱式的對話、革命式的動作、張得很滿的表情、亮相、碎步、水袖、蘭花指,以及大幅度的舞臺調度、寫實的布景、滿鋪的音樂,老版中這些審美特征在今天看來是如此鮮明而獨特,而新版的演員正在做著不易的新嘗試。排練時80歲高齡的老藝術家蘇民就依然強調臺詞的音樂性,要求臺詞應該有更加強烈的聲調和節(jié)奏變化;徐帆卻希望生活化,認為現(xiàn)在的觀眾無法接受原來過于形式化的表演。
導演和演員的激烈爭論造就了現(xiàn)在的《蔡文姬》:努力尋找舞臺與生活的平衡,人物對話變得清新淡雅而不失穩(wěn)重,人物形象也更加親切。徐帆演的蔡文姬少了些悲凄,多了些陽光;濮存昕演的董祀臺詞急而不趕,更透出文質彬彬;顧威演的曹操脫去了模式化的臉譜;張志忠演的匈奴左賢王滿身野氣而非野蠻……布景雖然基本承襲原版,但變得簡潔而鮮明;音樂變化最大,不再是戲曲和小調鋪得很滿,而是多在情感激蕩處凝練地烘托氛圍,包括古琴、小提琴在內(nèi)的器樂配合顯得更加現(xiàn)代。
《蔡文姬》不單是郭沫若的代表作,更是北京人藝的代表作,1978年它曾經(jīng)創(chuàng)造了觀眾擠塌劇院廣場前南墻的壯觀場面。如今,即使導演焦菊隱在世,朱琳、藍天野重新登臺,恐怕也輝煌難返。時代變了,變化的不僅僅是人們對戲劇的熱情,還有審美情趣。用徐帆的話說,“原來的觀眾就喜歡看這個”。
編輯:楊琪 來源:新華網(wǎng) 記者白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