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來不缺好的藝術電影,無論是仍然活躍的第五代導演,還是正在崛起的第六代導演,他們的作品最初都是因為獨到的藝術追求為人們所知。但大量在國內外獲獎的影片仍然難以獲得國內觀眾的青睞。面對這樣的現狀,作為中國電影最高學府的北京電影學院,正在改變“電影就是藝術”的教育觀念,樹立跟社會接軌包括跟市場接軌的概念。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籍之偉15日在第14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學術研討會”上說,在比較長的時間里,北京電影學院不管老師還是同學,都認為電影就是藝術,學電影就是學藝術,拍電影就是拍藝術,所以學生無論是做學校作業還是畢業后拍片,總以為藝術片就是自己的天職,不屑于拍商業片。“甚至再進一步,就是覺得如果跟現實生活離得很近,或者跟我們的一些政策結合得太緊密的話,好像就是沒學好電影。”
事實上,這種藝術觀念和社會環境分不開。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江平說,若干年前,人們認為做電影的人就應該是象牙塔頂上的人。“我覺得這些年來,政府對文化產業的理念越來越明確的闡述,使得很多文化人、電影人越來越知道電影應該是一個產業。”
籍之偉說,目前學校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正在從藝術觀和教學實踐進行改進,比如學校每周一到周三放的電影觀摩片,過去基本上是放藝術片,現在就有意識地放類型片。“在學生腦子里要形成這種概念,就是我們學了東西以后到社會上要能夠用,要跟社會接軌,其中包括跟市場接軌,不是光能拍藝術片,可以拍各種各樣的片子,包括類型片、紀錄片。”
編輯:富文佳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