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在線消息:中國沒有任何理由對目前的經濟崛起沾沾自喜。中國的崛起是單方面的。如果不能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崛起,不僅內部的持續發展會出現問題,而且對中國的外交也會產生不應有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中國如何看待自身發展
中國的崛起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是個世界性的熱門話題。外界的看法不外乎兩種:一是把中國的崛起看成是一種機會;二是將其看成是一種威脅。表現在政策層面,前者主張要積極參與中國的發展;后者則鼓吹要拖延、遏制和圍堵中國的發展。中國的高速經濟發展到今天開始產生巨大的外在影響。因為各種外在影響的復雜性,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看法的分歧還會存在下去。
國際社會怎么看中國當然很重要,因為它們的看法從不同程度上影響它們的對華關系。但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本身如何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崛起。如果不能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崛起,不僅內部的持續發展會出現問題,而且對中國的外交也會產生不應有的影響,如盲目高估自己的國力、非理性的民族主義、大國沙文主義等,不一而足。
·中國的崛起只是單方面的
中國的確正在崛起。但到底是什么樣的崛起呢?現實地說,中國的崛起只是單方面的,即經濟上的崛起,而經濟上的崛起也只是一種數字計算而已。溫家寶總理在向外國政界解釋中國的發展是和平的時候,總是喜歡用乘法和除法,告誡人們不要光從數字來看中國經濟的發展。這就是說,任何一個小的問題,放到中國13億人口這個大背景下,就會變成巨大無比的問題;而任何總量非常大的成就,放到中國13億人口這個大背景下,也同樣會變得微乎其微。高速經濟發展已經帶來了很多的經濟和社會問題。能源短缺、環境惡化、社會分化等現象都在變得越來越嚴重。
再者,中國的經濟崛起并沒有帶來軍事上的崛起。經濟現代化盡管為軍事現代化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但是中國的軍事發展不僅受外在國際環境的制約,而且更受中國本身的國際戰略的制約。從很大程度上說,中國是要避免軍事上的崛起。如果經濟上的崛起造就直接的軍事上的崛起,那么中國就可能會步一些老帝國主義國家的后塵,如二戰之前和期間的日本和德國。實際上,中國是否會把經濟能力轉化成為軍事能力,也是國際社會所擔心的主要問題。
如果軍事崛起必須避免,那么文化崛起和政治崛起呢?中國沒有文化上的崛起。經濟的崛起還沒有帶來文化的復興,也沒有造就一種新的文化。相反,傳統文化正在加速度地消失,被商業文化、快餐文化所取代。經歷著工業化和城市化洗禮的中國越來越難以見到傳統的痕跡了。盡管有人在提倡學習“四書五經”之類的傳統經典,但這和整體社會的變遷又是多么不協調。沒有人會相信這類努力能夠真正維持傳統文化,更不用說是復興了。在一定程度上,中國正在變成一個失去文化傳統的文明。
政治上的崛起也尚未實現。這20多年來,中國的政治不僅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基礎,而且也通過自身的變革適應和容納了社會與經濟的變遷。盡管這種政治模式經常為西方國家所批評,但它對很多發展中國家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但這并不代表中國在政治上的崛起。盡管中國已經確定民主和法治為改革的目標,但政治體制改革尚在進行之中,實現這些目標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中國的經濟和社會變得越來越開放,但政治上的治理模式面臨非常大的挑戰。如何保證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并且在平穩中取得成功,是個巨大無比的困難。
從這些方面來看,中國目前單方面的崛起不僅較之目前世界的諸多強國有很大的不足之處,而且較之中國本身的傳統也存在著很大的距離。很多人把中國目前的崛起視為復興,這是很有道理的。在數千年的歷史中,中國曾經有過數次真正的崛起,包括在秦漢時代、隋唐時代、明清時代的崛起。在那幾次崛起期間,中國不僅是經濟上的崛起,而且更是文化和政治上的崛起。在當時,中國不僅在經濟發展水平上,而且在文化藝術和政治上遠遠領先其他國家,包括亞洲和歐洲。中國政治和文化的對外影響力在今天的亞洲國家仍然處處可見。當代人們所說的儒家文化圈就是中國歷史上全方位崛起的最好見證。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以往的崛起并非是軍事上的崛起。近現代西方式國家的擴張主要依靠的是軍事上的擴張。但中國影響力的外擴依靠的是貿易和文化的傳播。貿易是中國和各國交往的一種“雙贏游戲”,而文化的傳播則主要依靠其他國家向中國學習的動機。也就是說,中國影響的外擴并不是中國本身的主動行為,更多的是其他國家的主動接受。
·中國沒有理由沾沾自喜
由此看來,中國沒有任何理由對目前的經濟崛起沾沾自喜。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自覺自己落后了,于是拼命“趕超”先進國家。中國是因為“趕超”而崛起。但很顯然,這種“趕超”帶來的崛起是單方面的,在數字經濟和崛起之間很難劃上一個等號。而且,因為文化崛起和政治崛起的難度更大,中國仍有待建立起強大的制度機制來支持經濟崛起的可持續性。正因如此,人們對這種單方面的崛起是否可以持續提出了疑問。可以明確地說,只有到完成文化和政治崛起之后,中國才能實現真正的崛起。(作者是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