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
·在現代局部戰爭及未來海空作戰行動中,航空母艦仍將是一種無法替代、更無法超越的海上作戰平臺,是目前尚無可替代的武器
·發展航母是一個大國在發展進程中無法繞開、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只要正確地對待它、適時地發展它,就能趨利避害,獲取效益最大化
進入新世紀以來,不少國家加入研制和建造航母或“準航母”的行列,一時間航空母艦的發展大有壓倒眾多其他艦艇之嫌。那么,創下百年輝煌的“海上巨無霸”在未來紛繁復雜海戰場上能否續寫不敗的戰績,能否被各式各樣高新技術武器或功能非凡的作戰平臺所替代甚至超越,這是很多人極為關心的話題,更是軍事專家激烈爭論的焦點。
·幾多磨難見發展
自1910年尤金·伊利駕駛“金鳥”號雙翼機完成在“伯明罕”號巡洋艦和“賓夕法尼亞”號巡洋艦的起飛和降落試驗后,航母作為搭載批量戰機的一種全新戰艦的生存基礎便事實上奠定了。然而,美國、法國水上飛機母艦歷經艱辛,特別是在付出沉重的血的代價之后,英國皇家海軍才最終“逼”出了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即艦載機的起飛跑道與降落跑道分開的常規起降飛機母艦,由此其戰斗力也大幅提高。
成功與厄運常常比肩而行。就在航母迎來新一輪的發展高潮時,一場危機也悄然而至。1918年4月,英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獨立的空軍軍種。其首任參謀長特倫查德片面地宣揚戰略轟炸機所具有壓倒一切的作用,并妄言任何艦船都將被準確的高空水準轟炸所擊沉。這種觀點很快就蔓延到其他各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美國陸軍飛行員出身的比利·米切爾準將要求美國也成立獨立的空軍。
1921年,1艘戰列艦和2艘驅逐艦在8架馬丁MB-2式轟炸機的輪番航空炸彈攻擊下,相繼沉入切薩皮克灣的海底。正是這次歷史性轟炸提前20年為巨艦大炮敲響了喪鐘,也在不經意間為航母“炸出”一條作戰使用的道路來。1922年美、英、法、日、意5個海軍強國簽署了《華盛頓條約》,又在無意之中為航母發展注射了一針強心劑,從而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一股不小的航母造艦熱。
然而,在二戰中期前,航母仍是戰列艦的配角。塔蘭托之戰給了航母發揮潛能的機遇。1940年英國海軍動用21架老式“劍魚”式艦載攻擊機,擊沉、重創了義大利海軍包括3艘戰列艦在內的多艘戰艦,使意海上主力折損過半。此戰首次正式顯示航母及艦載機在海戰中的巨大威力。航母開始強烈沖擊著戰列艦此前的霸主地位。珍珠港一戰,日海軍航母及其艦載機把昔日巨艦大炮時代的寵兒——美國海軍大型戰列艦迅速徹底地擺平。痛定思痛的美國人作戰思想開始發生重大轉變。航母從此當之無愧地躍為新一代“海上霸主”。
二戰結束后本該風光的美國航母卻又一次面臨被扼殺的命運。1947年,獨立城軍的美國空軍挾遠端轟炸機出色性能及原子彈的強大威力,大肆宣揚“航母無用論”。為了扭轉不利局面,美國海軍專門從多艘航母上起飛了能攜帶遠程核彈的艦載機,創下連續25小時40分不著陸飛行4800海里的紀錄,以顯示海軍的全球作戰能力。可惜,這一切都無濟于事。
1949年5月,狂熱支援轟炸機的國防部長詹森下令停工剛建造5天的“合眾國”號大型航母,以集中資金購買B-36重型轟炸機。為此,一批海軍軍官公然批評國防部長,但海軍航母與空軍轟炸機之爭最終以海軍的失敗而告終。多虧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美利沖突、海灣戰爭等戰后局部戰爭中航母的不俗表現,美國歷屆總統才越來越對其刮目相看。
其實,冷戰時期的美國老對手蘇聯的航母發展也一波三折:史達林時代曾有過兩次包括建造航母在內的大艦隊計劃,但最終都沒能實現。斯大林去世,新任領導赫魯曉夫認為,火箭核武器的飛速發展使大型戰艦成為一堆廢物,航空母艦只是“浮動的鋼鐵棺材”。
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使赫魯曉夫大失顏面。他這才感到航母等大型戰艦的重要。為了與美在海上爭霸,蘇聯海軍先建造主要用于反潛的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后又于1970年開工建造了基輔級航母。這種被西方評論家稱為“鳥中的蝙蝠”、實際上是介于航母與導彈巡洋艦之間的“航母怪胎”沒法起降常規飛機。很快蘇聯海軍就意識到基輔級的致命弱點。不久“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下水,“瓦
良 格”號和“烏里揚諾夫斯克”號也接連上了船臺。
盡管眼下俄羅斯海軍只剩“庫茲涅佐夫”號一艘航母在役,但擁有大型航母始終是俄海軍揮之不去的情結。其實,不僅僅是俄羅斯,其他航母擁有國,如英國、法國等也都從本國或他國艱難曲折的航母發展歷程中悟出了一個道理:發展航母是大國海軍無法逾越的門檻,而沒有大中型航母將無法躋身世界強國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