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鐵軍”,有一套鑄魂礪志的機制,常抓不懈。
作為“支部建在連上”的發源地,無論形勢怎么發展、班子怎么更替、兵員成分怎么變化,“鐵軍”始終把鐵心跟黨走的傳統,視為血脈代代傳承。“軍旗永隨黨旗飄”,是“鐵軍精神”的核心和永恒不變的鐵律。
為把軍魂融入官兵靈魂,這個師建立了一整套教育引導機制。弘揚傳統專題教育、當好紅軍傳人主題實踐活動,每年不少于兩次;每當國家、軍隊重大方針政策出臺,黨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問世,都認真組織專題教育;每當社會上出現否定黨的領導的錯誤言論,立即組織官兵旗幟鮮明地進行批判;每當工資津貼調整、部隊物質文化生活改善,都開展“知黨恩、報黨情”教育活動;每當執行重大任務,都組織黨員重溫入黨誓詞、高唱頌黨歌曲、向黨旗宣誓……
獨具“鐵軍”特色的繼承傳統做法,打造出“鐵軍”官兵特有的秉性和品格。“鐵軍”精神已化為一種責任、一種文化、一種情結、一種動力,融入官兵血液、植入官兵骨髓。
與時俱進,賦予優良傳統新的時代內涵
傳統,是一種持續不斷的積淀,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只有順應時代要求不斷豐富其內涵和形式,才能永葆青春。
在“鐵軍”的歷史上,槍林彈雨中扛著一面面鮮紅戰旗,曾激勵無數官兵沖鋒陷陣,奪取勝利。
但在今天,情況變了。
一次,某紅軍團組織機械化步兵山地進攻演練,官兵們喊著口號,打著連旗,沖向山頂。觀看演練的上級首長當場提出了疑問:“現代戰爭,先行梯隊還能不能打著紅旗沖鋒?”“是啊,這樣做不是給敵人指示打擊目標嗎?”官兵們幡然醒悟。
師長楊劍談了自己的認識:“光榮傳統的延續,并不等于‘復制’和‘拷貝’歷史,關鍵是讓光榮傳統的精髓與時代的要求合拍。”
新世紀新階段,我軍使命任務的深刻變化和社會發展的深刻變革,促使該師黨委對一些傳統進行了審視和改造。
艱苦奮斗精神教育,不再只講吃苦,還強調重在創新、重在發展;講戰斗精神,不再單純講不怕犧牲,既講英勇頑強,更講機智果敢。于是,“朱德的扁擔”被請進了團史館,不再“隨隊執行任務”;當年瀘定橋上的6節鐵索鏈,也不再逢任務就背在指導員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