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長征”
胡可通是美國紐約曼哈頓大學的高才生,是美國CET哈工大項目的短期語言培訓學生。哈工大CET項目負責人郭寧老師介紹說,胡可通已經是第二次來哈爾濱學習漢語了。他前一次來哈工大是2005年的夏天。
胡可通說他是個中國迷。除了2005年夏天來哈學漢語外,胡可通還多次到過中國,中國的絕大部分省會城市和旅游風景區他都去過。但最重要的一次旅行是在去年,當時,“中國正在搞紀念長征的活動,我對長征到底是怎么回事搞不明白,所以自己一個人跑到中國的瑞金,沿著長征的路線走了一趟?!焙赏ㄐχf,“我不是用腳走,而是在這條線路上乘車,每到一個重要地點就下車進行了解,最后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到了延安?!?/p>
說到這次來哈學習漢語,胡可通說主要還是為了練習自己的聽力和口語,但他也帶來了自己的研究專題——“文化大革命史”。在研究這個專題的同時,胡可通對中國的文學也感興趣,李白、杜甫的詩歌、魯迅和巴金的小說都讀過。對魯迅的《藥》胡可通印象很深刻。
通過學習漢語,胡可通對中國和美國進行過對比,“有一次,一位中國的朋友請我去他家里做客,這是我第一次走進中國老百姓的家。朋友的母親非常熱情,做了一大桌子菜,桌上的盤子有好幾層。”要是在美國,請朋友吃飯不會這樣,“菜不會一次上一桌子,吃了再上,不會浪費?!币虼耍赏ㄕJ為,中國人與美國的文化差異很大,思維的方式也不一樣。
在與胡可通對話中,記者發現他的漢語除了部分漢語聲調發音不很準確外,口語對話都很流利。但胡可通自己并不滿足,每天要堅持寫作業,還要學習20多個生字,“在這學習漢語可比在美國學漢語快多了!”
對胡可通來說,收獲的也不光是聽力和口語,飲食習慣也有了變化?!霸诿绹?,餓了可以隨便吃。而在中國,吃飯要按時,不到時間不能吃。所以美國人吃得多,胖人就多。在哈爾濱,我早上基本上不吃飯,省下一頓留在晚上吃,因為我晚上要學習很長時間?!焙赏ㄕf。
喜歡漢字書法
“竹子”生活在法國,但“竹子”的法國朋友告訴記者她是越南人。
原來“竹子”的父母是越南人,在越戰的時候,父母去了法國,所以“竹子”又成了法國人。
記者覺得“竹子”這個名字很特別,“竹子”說,她的越南名字的意思就是竹子,所以漢語老師給她起漢語名字的時候,就叫她“竹子”。
“竹子”的父親是一名中學老師,母親很少外出工作?!爸褡印庇幸粋€哥哥、一個姐姐和一個妹妹,“在法國,我家屬于普通家庭,但生活還可以?!?/p>
“竹子”喜歡漢語是源于對漢字書法的喜愛?!胺ㄎ囊灿袝?,但完全不同于漢字書法,中國書法有時候就像畫畫一樣?!痹诖髮W選學外語課時,一位中國的老師建議“竹子”學漢語,一是“竹子”喜歡漢字書法,另外“竹子”老家在越南,對鄰國中國的文化多一些了解,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其實,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竹子”和她的法國同學學習漢語一樣,還有另一個原因,因為他們在法國學的是國際貿易,現在中國的外貿非常紅火,將來會越來越好。他們希望學好漢語,了解中國文化?!叭绻赡艿脑挘蚁朐谏虾U业揭环莨ぷ??!薄爸褡印闭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