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楊杰(音譯)離家時才18歲,他和貧瘠的福建省世世代代的人們一樣,去國外尋找更好的生活。但他與其他人不一樣的是,他沒有去傳統的移民地北美或歐洲,而是選擇了被陸地包圍的非洲小國馬拉維。
如今25歲的楊說,“離開中國前,我以為非洲就是一片大沙漠”,一個總是被酷熱炙烤的地方,所以他覺得冰淇淋會有很大市場。帶著從親戚朋友那里借來的錢,楊開了自己的工廠。實際上,馬拉維屬于亞熱帶氣候,但這并不妨礙他的工廠成為該國首屈一指的冰淇淋廠家。
過去5年,這樣的故事在非洲層出不窮,成千上萬的中國人發現了這片大陸,在這片他們的同胞們尚不知曉的土地上做起了生意。
楊說,在他初來乍到的2001年,他會有好幾個星期碰不到一個中國人。但隨著他在這個國家的生意興旺繁榮,越來越多的中國移民在此落地生根,他們從事各行各業,不論是小工廠還是健康診所或貿易公司。
中國人來到非洲的第一次浪潮,是在上世紀60~70年代,那個時代充斥著激進的社會主義思潮,人們宣稱“第三世界團結一致”,而控制非洲大部分地區經濟的是歐洲和北美的公司。盡管到處都有中國人的影子,但他們總是樣子古怪。衣著單調的國家工程隊修建體育館、鐵路和公路,常常用手工碎石或從事其他重體力勞動。
今天,在很多中國移民定居的非洲國家,如乍得,中國人經營的藥房、按摩房、中餐館隨處可見。而一度占統治地位的西方人卻越來越少,即便有,如今也主要是與國際公司合作的外派專家或石油工人,且生活在有重兵把守的高墻之后。
起初,推動這股新的中國移民潮的基本上是人們的口耳相傳。像楊這樣的先驅回家后放出話,說這里有著無數機遇,因為很多行業尚未發展或者已遭破壞,即便在較富裕的國家也缺少建設者和投資者。
這樣的條件常常使西方投資者駐足,但對于很多成長中的中國企業家來說,非洲欣欣向榮的經濟有著巨大的吸引力。競爭通常很少甚至不存在,而對于非洲消費者而言,很多中國產品和服務價格低廉,比起西方的產品服務來要更容易接受。
面對在非洲的中國人,非洲人往往夾雜著期待和擔心。“我們預計來年至少會有4萬中國人涌入。這一大批人會成為經濟推動力,但我們也擔心,當他們來到時,是否會帶來自己的工人,住著自己的房子,將所有的錢都帶回家?”乍得商會主席雷諾·丁維姆納伊亞說。 (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來源:青年參考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