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繼北京奧運會讓世界驚艷之后,“神州七號”今晚的啟航,也被外媒形象地稱為“太空奪金”。這個比喻并不恰切,“神州七號”的升空,以及中國人首次在太空留下足印的太空漫步,絕非只是參與太空技術競爭那么簡單。
外國人很難理解中國人對飛天夢想何以如此執著,這和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淵源息息相關。相較其他民族,中華民族的宗教意識并不強烈,但對“天”的感情卻復雜難明。國人對“天”即敬且畏,三皇五帝至尊至貴,也不過是“天子”而已,從這個意義上說,“天的兒子”,也是國人自況。因此,關于“飛天”的神話傳說與藝術創作,始終隨著中華五千年的歷史脈膊起伏呼吸,中華民族向有理性務實之名,但其飄逸的衣袂上,一直綴著一朵奇幻的花兒,那花兒上閃爍的夢,名為“飛天”。
中國對外開放30年,諸多領域匆匆忙忙與世界接軌,已經深深融入了地球村。但是,中國在實現“飛天夢”的征途上,卻仍然堅守著一份寂寞。由于西方把中國嚴格地阻隔于世界最新太空技術之外,中國人必須自力更生地為圓夢努力。
正是這個原因,中國太空技術的飛速進步,才會讓西方世界驚奇。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張育林稱:“我們將依靠科技創新和嚴格訓練,把‘神七’的飛天之路鋪設得更安全、更可靠?!?/p>
是了,科技創新,正是決策層苦口婆心宣傳已久的這條強國之策,托舉了中國人的飛天夢想。
1992年,載人航天才列入國家計劃,7年后,“神州一號”升空,首次實現中國天地往返。短短七八年,中國航天人走完發達國家三四十年所走過的路。從“神一”到“神七”,僅僅9年,中國又將實現技術要求更復雜更先進的太空行走,把“中國制造”的曼妙身姿,留在浩瀚的太空,也等于在太空莊重地開了一次新聞發布會:驕傲地宣示中國人在航天領域自主創新的能力和成果。
事實上,中國人自主創新的能力,也不僅局限于航天,在北京奧運會中也有目共睹。而美國宇航局局長米切爾·格里芬,不久前在洛杉磯發表長篇講話,就意味深長地全方位解讀了“神七”和中國的“載人航天探索精神”,他甚至號召美國最高決策層和航天人士發揚“北京奧運精神”,重塑美國航天無可挑戰的霸主地位。
米切爾不光注意到中國航天成就之后雄厚的人才背景:2004年,中國的工程學士畢業生有50 萬,印度有20萬,而美國只有7萬人;他還提及北京奧運“重在參與而非一定要贏”的宗旨,他羨慕奧運開幕式濃墨重彩出現了中國探索太空的影像和宇航員的身影,“至少讓美國青少年關注我們的太空探索5分鐘吧!”更重要的是,“航天事業是發明創造和民族國家自尊的驅動器,是人類目光投向更遠星空的基礎平臺?!?/p>
極佩服米切爾的眼光,“發明創造和民族國家自尊的驅動器”,這是中國力圓飛天夢的更大意義。
中國正面臨“多事之秋”?!吧衿摺钡纳?,對每一個中國人,對中國的每一個領域、每一個行業、每一家企業都是一種鞭策、一個警醒:你真的沒有能力自主創新嗎?你的所作所為有利于維護民族尊嚴嗎?
我們有能力突破技術封鎖,依靠科技創新,將五千年飛天夢畫得愈發圓滿,我們也應該有能力腳踏實地,依靠科技創新和社會進步,實現百年強國夢想。
這,是神七給我們最大的啟迪和信心。
(來源:人民網 編輯: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