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1976年末,筆者從駐幾內亞大使館調回外交部非洲司工作。那時“四人幫”剛剛被打倒,國內工作千頭萬緒,百廢待興。黨中央開始撥亂反正,尤其在外交領域采取措施消除“四人幫”形左實右的錯誤影響。把加強同非洲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作為對外政策的基本立足點,外交出現了新氣象。許多非洲國家領導人和一些著名政治活動家紛紛來到中國訪問,受到中國政府和人民熱烈歡迎和熱情款待。有的領導人如中國的老朋友尼雷爾、卡翁達、穆加貝、薩蘇、邦戈等多次來訪,充分表明了中非友誼持續穩定的發展。
非洲國家領導人贊揚中國一貫尊重非洲國家的獨立和主權,是政治上最可信賴的朋友,是非洲“全天候”的朋友。他們高度評價中國的建設成就和發展經驗,希望通過訪問進一步加強同中國的政治關系。他們在會談中同中國一起積極探索進行經濟技術合作的新形式和新領域,中國領導人向他們介紹了中國正在進行的改革開放的情況。許多非洲國家領導人為鞏固和發展中非友誼作出了積極貢獻。我比較熟悉的幾內亞總統塞古·杜爾,是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先驅者之一,他是訪問中國的第一位非洲國家元首,時隔20年又再次訪華,來了解中國的改革開放。他贊揚中國對非洲的援助是“無私的”,與非洲的合作是“榜樣性”的。
中國領導人也走向非洲,廣交朋友。國家主席李先念、楊尚昆、江澤民、胡錦濤先后多次訪非,加深了彼此間的了解。國家領導人之間的良好關系可以促進國家關系的發展,尤其是首腦外交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中非領導人頻繁的高層互訪,為中非友好合作關系的順利發展奠定了基礎。
筆者在幾內亞工作期間,中國對非洲國家的援助規模還不是很大,中國從非洲國家的現狀出發,主要援助建設投資少、見效快、與國計民生密切有關的輕工業項目,盡快幫助非洲國家振興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在以后的歲月里,隨著國際形勢和中非各自國內情況的變化,中國政府調整了對非援助政策,援助規模日益擴大。中非貿易最初還有易貨貿易這種形式,改革開放后,中國積極發展同非洲國家的貿易往來,貿易額不斷增長,90年代初,中非貿易額達到十幾億美元。
在世紀交替之際,中非友好合作關系的發展愈發成熟、穩健,并呈現繼續快速發展的勢頭。面對新的國際形勢,雙方都有進一步加強磋商與合作的強烈愿望。在此形勢下,一些非洲國家向中方提出,希望建立中非之間集體對話與合作機制,共同應對新時期的挑戰。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正當權益。中國政府很高興接受了非洲國家的建議,倡議召開中非合作論壇。論壇2000年部長級會議于10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如期召開。會議圓滿成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中非合作論壇經過6年的運作,又于2006年11月隆重舉行北京峰會。這次峰會是那時新中國成立以來舉辦的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國際會議,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當時,我們這一批在職和離退休的駐非洲國家的大使,應邀出席開幕式,就坐在會議大廳北側靠近主席臺的一個區域內,親歷了這激動人心的難忘時刻。胡錦濤主席主持通過了《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宣言》和《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07至2009年)》兩份綱領性文件。峰會宣言重點反映了雙方對重大國際問題的看法和主張,鄭重宣示建立和發展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
正如非洲朋友所言,中非合作論壇已經成為非中之間共同制定發展新戰略、進行全面協調與對話的重要平臺,有助于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有助于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所說得好,峰會為雙方在共同理想的基礎上構筑和推動南南合作提供了歷史性機會。誠然,至2007年,中非在經貿、金融、科技、等領域的互利合作都取得了新的進展。中非貿易額迅速上升到735.7億美元,有望提前實現到2010年使中非貿易達到1000億美元的奮斗目標。顯然,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已經開創了中非友好合作的新局面。
(黃舍驕 前中國駐剛果(金)大使、前中國駐盧旺達大使,現為外交筆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