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俄羅斯政壇最大的謎底終于揭曉——年僅42歲的德米特里·梅德韋杰夫,走向“第一把交椅”。
2007年12月10日,普京總統公開表示,“完全贊同”統一俄羅斯黨等4黨派聯名推舉第一副總理德韋杰夫為下屆總統候選人。
眾多國際輿論認為,這意味著,普京運籌帷幄的俄羅斯政治大棋局,走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普京布局,梅氏登場
被提名的第二天,梅德韋杰夫便投桃報李,在電視講話中發出鄭重邀請——如果他當選,將邀請普京出任政府總理。
敏感的俄羅斯股市應聲而漲。12月11日,莫斯科股市的交易指數比前一交易日收盤時上漲了1.14%。莫斯科銀行間外匯交易指數上漲了1.19%。但人們還是猜測紛紛:普京會接受梅德韋杰夫的邀請嗎?這是兩人早已達成的默契嗎?
12月17日,在統一俄羅斯黨代表大會上,普京終于一錘定音:“如果梅德韋杰夫當選總統,我愿意出任政府總理。”
得到普京的這一回應3天后,梅德韋杰夫正式向俄選舉機構提交競選申請。他的民意支持率,迅速從35%飚升至45%,不僅把非普京陣營的俄共候選人久加諾夫遠遠拋在身后,就連同為俄政府第一副總理的伊萬諾夫,以及不久前剛剛被“扶正”的總理祖布科夫,都屈居他的身后。幾乎全世界所有的媒體都認為,梅德韋杰夫成為俄羅斯下任總統,已沒有半點懸念。
國際社會關注、猜測已久的“普京接班人問題”,終于塵埃落定。
西方國家備感意外
低調的第一副總理將一躍成為總統,主導大局、民望正處于巔峰的普京總統甘愿改任總理。這兩人出人意料的“大換位”,讓一些俄羅斯媒體感嘆:特立獨行的普京,創造了又一個“俄羅斯神話”。
而西方社會則目瞪口呆地看著一場典型的俄羅斯式棋局開始上演。
長期以來,西方輿論都已默認,從普京濃厚的“民族主義色彩”和對國家機器的掌控來看,他會選擇一位“二線人物”為接班人。
因此,梅德韋杰夫“橫空出世”的消息傳到華盛頓時,白宮大吃一驚,竟然找不到合適的應對之詞。在12月11日召開的記者招待會上,一向伶牙俐齒的白宮發言人只能含混其辭:“嗯……是的,提名梅德韋杰夫是俄羅斯的內部事務,我們只是希望,俄對外政策不會因總統選舉而發生改變。”“對于我們而言,這真是一個意外,因為所有人都期待著普京從‘二線人物’中挑選總統候選人,而他卻支持了‘一線人物’中強有力、能獨立做決定的候選人。”美國的學者們困惑地說:“或許,普京是想告訴外界,他所實施的政策不會出現變化,俄羅斯還會和現在一樣,繼續積蓄力量并全面發展。”
歐盟在驚詫之余,只能進行“自我安慰”。“好吧,梅德韋杰夫起碼是俄羅斯政府中的自由派代表,他獲得提名,將給歐洲帶來一定的‘樂觀情緒’。”德國著名政治學家拉爾的話頗有代表性:“況且,對歐盟來說,最要緊的不是誰獲得提名,而是總統選舉本身是否自由和公正。”意大利政治學家羅伯托·梅諾蒂則說:“在西方看來,梅德韋杰夫不僅是一名政治家,還是一名經濟領域的專家。他將能繼續加強政治與經濟之間的聯系。而這一點,對俄羅斯今后的發展尤為重要。”
俄羅斯的大多數“近鄰”也沒想到會是梅德韋杰夫接普京的班。他們在獲悉此消息后,紛紛對梅德韋杰夫“提出希望”。就連“反俄先鋒”格魯吉亞也表示,希望梅德韋杰夫擔任總統后,“能夠尊重格魯吉亞的主權”。只不過,一部分格魯吉亞議員仍然“心有余悸”,擔心普京的“欽定”,是為了讓俄羅斯仍是“普京的俄羅斯”,新總統的影響將十分有限。
主角的變數
在驚詫之余,外界也提出疑問:“普梅組合”,會不會只是權宜之計?未來的俄羅斯總統和總理如何分權?
梅德韋杰夫知道外界的疑慮。于是,他試圖提供一些答案。
“所有戰略都是弗拉基米爾·普京的戰略,”他說,“如果我當選總統,我將在這一戰略的指引下展開工作。”這些戰略包括——“在經濟上,俄羅斯不僅將實現成為歐亞大陸能源和運輸中心的歷史性構想,還將恢復最大科技中心之一的地位,并使我們的金融市場成為世界上最高效、最受歡迎的市場之一。”
“在國內熱議的‘主權民主’問題上,我相信,俄羅斯擁有真正的民主。我們非常清楚,沒有一個非民主國家能持久繁榮。很簡單,自由比不自由好。”
“在科索沃問題上,不能離開大環境而孤立地看待科索沃。如果這類問題在某地以某種方式解決,同樣的機制可能被用于解決另一處的類似問題。”
專家認為,梅德韋杰夫的承諾,為未來的俄政壇棋局勾畫了一副“大模樣”。在2008年3月2日的總統大選之后,它將漸趨清晰。(來源:《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