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在巴黎上千條街道中,位于巴黎13區“意大利廣場”附近的戈德弗魯瓦街毫不起眼。和大部分巴黎街道一樣,這里的路口也有一間咖啡店,狹窄的路旁停滿了汽車。但是,如果時光倒流80多年,你或許能在這條街上看到青年周恩來的身影——他曾在這里的一家小旅館住過兩年多。
住房不到10平米
走進戈德弗魯瓦街,沒幾步就能看到一面墻上鑲嵌著一方墨綠色的大理石紀念牌,上面是周恩來的銅質正面浮雕頭像,頭像下面刻著鄧小平題寫的“周恩來”三個中文金字,并配有法文說明:“周恩來,1922年—1924年在法國期間曾經居住在此”。這塊紀念牌是1979年10月法國政府為了紀念周恩來而特別設立的。
周恩來當年居住的小旅館就緊挨著這塊紀念牌。這家旅館是一棟干凈整齊的三層小樓,矗立在鬧市區的幽靜小街道里。法國旅游局的銅牌表明這是一家二星級旅店。一進門,能看到迎面墻上有兩幅熊貓圖,再加上柜臺上擺放的中文旅游圖,一股中國氣息撲面而來。老板是一對華人夫婦,丈夫李先生是大學教授,平時由他的夫人楊艷春打理生意。
楊艷春告訴記者,2001年,她和丈夫想要開一家旅館,通過中介找到了這家旅館。“我們發現,小旅館不但整潔雅致,而且舒服溫馨,就毫不猶豫地接手了。當時還不知道周總理曾在這里生活過。”楊艷春認為自己很幸運:“我們去中國銀行巴黎分行貸款時,他們一聽說是周總理住過的房子,還給了我們一些優惠。”
旅館的1號住房,便是當年周恩來住過的那間。這是一個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間。當年,房間里除了床和簡單的家具外,只有一個洗手池,門外還有一個木制小樓梯。經過無數次改造,如今,這家旅館已找不到太多當年的痕跡。十幾年前,這家旅館在進行改造時拆掉了1號房間外的樓梯,把這塊空間變成了沖涼室。現在的1號房間,面積也比以前大了不少,成了雙人間。
目前,這家旅館共有26間這樣的房間。楊艷春告訴記者,前來住宿的中國人并不多,還不到客源的5%。不過,專程前來參觀的中國人卻不少。周恩來的侄子和侄孫,蔡暢的女兒,還有一些研究歷史的中國學者,都曾特意來這里小住。在房子沒有被改造前,鄧穎超也曾來這里看過。今年3月初,中國駐法國大使館青年讀書會的年輕外交官們,還帶著花籃來給周恩來的銅像獻花,并參觀了這家旅館。
在這里一住就是兩年
1920年11月7日,周恩來乘法國輪船“波爾多”號,離開上海,赴法國勤工儉學。這一年,他只有22歲。一個多月后,周恩來到了巴黎。
初到巴黎的那些日子,周恩來住在郊區,后來搬到了戈德弗魯瓦街17號的這家旅館。當時,旅館一般會對常住客人提供優惠,算下來價格很便宜。周恩來在這里一住就是兩年。
1946年,周恩來在接受《紐約時報》記者采訪時曾說:“當時正值大戰之后,在法國容易找到工作,可以半工半讀……在去法之前,我已和國內報紙訂合同,給它做特約通訊員,所以在法國一面讀書,一面寫文章。”
盡管課程很緊張,但周恩來白天仍然堅持做社會調查,晚上則常常通宵達旦地給天津《益世報》撰寫旅歐通訊。有時會去雷諾汽車廠做工,靠勤工儉學貼補生活。由于周恩來每天總是早出晚歸,還不時在歐洲國家間奔波,因此,旅館里其他住客見到他的機會并不多。當時,大家對他的印象是:這是一個從東方來法國求學的有抱負、勤奮好學的中國青年。
小屋還是黨團活動中心
1921年春天,周恩來經人介紹,在巴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第二年,他發起組織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后改稱旅歐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并擔任這一組織的負責人。當時,周恩來在戈德弗魯瓦街的住所同時也是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的“黨部”。他們創辦的理論刊物《少年》(后改為《赤光》)的編輯部,也設在周恩來的房間里。
同在法國勤工儉學的聶榮臻后來寫道:“恩來在法國的生活十分艱苦。他住在巴黎意大利廣場附近的戈德弗魯瓦街17號一家小旅館里,真可謂身居斗室,唯一的一間住房不到10平方米。這里既是他的住所,又是我們辦刊物和進行黨團活動的中心。人多了,實在裝不下,就只好到附近的一家咖啡館活動。每當我到恩來那里,總見他不是在找人談話,就是在伏案奮筆疾書。吃飯常常是幾片面包,一碟蔬菜,有時連蔬菜也沒有,只有面包就著開水吃。”
當年在法國勤工儉學的共有兩千多名中國留學生,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朱德、陳毅、李富春等中共著名領導人,都是這批留法學生中的成員。
神來之筆
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曲星公使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法國是中國老一輩領導人了解最多、最深入的西方國家之一。在新中國早期的外交大事中,除日內瓦國際會議、萬隆會議外,中國與法國建交,也是周總理外交藝術上的神來之筆。”
從上世紀60年代初起,在周總理的直接指揮和運作下,中國與法國就建立外交關系進行了接觸和商談。經過長時間的會談,最后的核心問題落在了法國如何處理與臺灣的“外交”關系上。周總理與法國總統戴高樂的特使、法國前總理埃德加·富爾,在上海達成了三點默契:法國只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代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法國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和地位;法臺“斷交”后,法國撤回其駐臺灣的“外交”代表機構和人員。
1964年1月27日,中法兩國政府同時發表建交公報。公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法蘭西共和國政府一致決定建立外交關系。兩國政府為此商定三個月內任命大使。”中法建交被西方媒體喻為“外交核爆炸”,轟動了國際社會,堪稱現代國際關系史上的精彩之作。
雖然在1924年離開巴黎后,周恩來再未踏上這塊土地,但那些在巴黎尋求救國真理、和革命戰友指點江山的日子,早已成為他人生中不可磨滅的一段經歷。(來源:《環球人物》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