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瀾是《中國日報》資深攝影記者。2002年至今一直擔任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在過去的30年,他不斷地用鏡頭記錄下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休閑和花錢方式,美國人喜歡請朋友到家里來開“派對”,而中國人則喜歡在餐館里舉行豪華甚至稱得上奢侈的宴會。
很多美國人還喜歡在健身房里運動。雖然現在健身房在中國日益風靡,但是很多中國人卻更喜歡按摩。除了那些“掛羊頭、賣狗肉”的所謂按摩院,真正的按摩的確能讓人在身體上得到放松。
不過消遣的差別也不總是那么明顯。比如,幾十年前,雖然在飯館舉辦宴會的情形在中國還很少見,但和家人或朋友在一起吃飯倒是很常見。
80年代的時候,顧客去理發店不是因為想要變得時髦一點,而僅僅是因為他們受夠了自己頭發的長度而已。那時也有幾種頭發樣式,但都是基本版,選擇的余地很小。
攝影記者:王文瀾
這張王文瀾先生拍于1988年北京胡同的黑白照片就記錄了那個時候很常見的一種現象——在街邊理發。照片上的這個理發店外還有一些燙發的設備,它一定不是最寒酸的一個。
那時候一些懂點剪發技術的人就站在路邊招攬生意,他們有的只是一把剪刀和一條木凳。所有光顧這些簡易理發攤的顧客只是想以最低廉的價格享受盡可能快捷的服務。
如今,這些理發攤在大城市已很少見到。在裝修一新的理發店里,提供服務的人變成了專業發型師。北京理發的價位在20元至30元之間(包括半小時的肩部按摩),要是愛講究的顧客一次則要花費上百元。美發已儼然成了一個時髦行業。在百度輸入“美容美發業”幾個字,會搜出13.5萬條結果。
根據《中國青年報》的報道,2002年中國廣義上的美容業已經相當龐大,擁有1100萬的就業人群,年營業收入達1680億元,其中包括相關產品的銷售,是80年代的200多倍。
與之相關的行業——化妝品制造業,雖然仍是國際品牌占主導,但根據該行業的網頁顯示,2008年中國的化妝品制造商有4000多個,年營業收入共計達1200億元。
攝影記者:王文瀾
直到21世紀初,美容按摩的另一個延伸行業蔚然興起,這就是足療服務。足療店在中產階級的住宅區和高級寫字樓周圍隨處可見。這也就有了我們這張彩色照片上的足療師。一次服務一般持續一個小時(有的可以選擇半小時),通常需要100元左右。這再也不像80年代的路邊理發業只是一個追求實用的行業,足療服務純粹是為了放松和休閑。
英文原文:Shear delights
(作者:《中國日報》YOU NUO 編譯:王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