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1月6日發表了題為《勿擔心中國增長放緩》的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去年11月召開的中共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重大經濟改革措施,以再平衡中國經濟,降低其對債務的依賴,主要手段是逆轉在過去30年里推動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國發展模式可能發生的這種大幅度轉變,自然將增加預測中國2014年經濟表現的難度。
我們已看到改革可能有多么艱難。過去4年里,中國經濟增長呈現出走走停停的減速態勢——監管機構時不時嘗試抑制信貸增長,導致經濟增速大幅放緩,但每次隨著政策制定者退讓,國內生產總值(GDP)和信貸的增長隨即都會重燃,盡管節奏在逐漸放慢。2014年期間,隨著抑制信貸增長和防止經濟放緩過猛的兩種努力繼續此消彼長,我們將看到這種局面變得更加劇烈。
如果北京方面不能有序地進一步放慢增速,那么中國經濟越來越可能觸及債務能力上限,隨后增長將無序下滑。北京方面日益意識到這種風險,所以2014年最可能出現的結局是,GDP增速將繼續放緩,但放緩幅度會起伏不定,到年底時各方對2020年前中國GDP增速的共識預測會降至5%至6%。
2014年,我最關注的將是北京方面不畏政治、經濟代價抑制信貸增長的跡象。更具體一些,我會關注以下四方面:
1、銀行間市場的壓力。今年6月和12月,中國銀行間市場發生了兩次流動性吃緊局面,第一次形勢非常嚴峻,第二次相對溫和。由于兩次流動性吃緊都源于北京方面暫時放緩貨幣擴張,這顯示出中國的銀行體系對貨幣投放量快速增長的依賴有多么嚴重。近期發布的《中國黃皮書》(China Beige Book)調查結果顯示,由于經營利潤不足以償債,有很大一部分(其份額還在增長)新貸款只是為了滾轉舊債。換言之,中國需要信貸增長,只是為了避免承認不良貸款,而任何遏制貨幣供應增長的努力都可能引起財務困境的激增。由于信貸約束最有可能首先在銀行間市場浮出水面,因此監管機構越是堅決地試圖控制信貸,我們就將越頻繁地看到銀行間市場運轉不靈。
2、利率市場化。盡管所有人都認為必須放開利率管制——尤其是要使普通家庭從中受益,但這么做可能提高解決財務困境的成本,并削弱能夠獲取銀行貸款的強大集團的優勢。這使利率市場化成為中國經濟改革步伐與方向的一個重要風向標。
3、淡化GDP增長目標。北京方面設定GDP增長目標,就制約了其設定其他變量目標、尤其是信貸創造目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由于再平衡需要家庭消費增長大幅超過GDP增速(至少10年內每年高出3個百分點),設定較高的GDP增長目標會使再平衡更難實現。北京方面越早淡化GDP增長目標(比如說轉而采用家庭收入增長目標),中國經濟調整就可能越順利。
4、反映改革進程的GDP增長。目前,市場在GDP增長數據高于預期時感到振奮,在GDP增速下滑時感到沮喪。這種反應應當倒過來才對。由于低得多的GDP增長率說明改革與再平衡在有效推進,因此7%或甚至6%的GDP增長率應被視為北京方面難以實施改革和再平衡的跡象。
過去2年里,中國國內失衡終于不再加劇,并且可能略有好轉。在此期間,盡管信貸增長繼續加速,但GDP增速從前10年的10%至20%回落至目前的7%至8%。這預示著,隨著北京方面決心真正再平衡經濟,GDP增速將會進一步降至何種水平。
然而,我們不應對增速放緩感到驚恐。應明確一點,中國越是激進地解決債務問題,并解除以往導致國內消費與投資失衡的種種機制,短期內經濟增速就將放慢得越厲害。GDP增速陡峭但有序的下滑可能是最佳證明:北京方面正強力推進改革,中國正在為今后10年的調整做好準備,以期重獲更健康的長期增長。(邁克爾·佩蒂斯)
(來源:新華國際 編輯:林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