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點不到,小王就起床準備出發了。
從下沙的學校到公司有一個小時的路程,為了避開乘車早高峰,也為了給公司一個好印象,他每天提前一個小時到辦公室。
2007年7月,小王即將從大學畢業。他學的是歷史專業,從學校五年來的記錄看,這個專業就業率一直是最低的。為了不至于一畢業就失業,他在大三的時候就開始四處找實習單位。這一次,他很幸運,通過熟人介紹,他進入了杭州的一家大型廣告策劃公司做實習文案。盡管公司每個月只補貼實習生500元生活費,但這已經讓小王很滿足了。
他說他要拼命工作,爭取能留在公司。為了節省開支,他沒有在公司附近租房,而選擇繼續住在學校。每天早上當他收拾好一切準備出發時,看到同宿舍里還在睡夢中的同學,也想過放棄,但那只是一個念頭,一閃而過,他又決然地扎進匆匆人流中……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就業高峰。我省今年高校畢業生將達到19.8萬,再創歷史新高。記者從省內各高校獲悉,目前已經簽約的畢業生平均不到二成,還有很多人徘徊在人生的又一道十字路口,左手理想,右手現實。選擇向左還是向右,向理想邁進,還是跟現實妥協,都一樣讓大學生們心情復雜。
現象與現狀與農民工搶“飯碗”
“找工作難,找一份好工作更難,找一份對口的好工作是難上加難。”在人才市場采訪,這樣的嘆息聲不絕于耳。前段時間,北京2000名大學生競聘搓澡工的新聞被炒得沸沸揚揚,以至于很多畢業生害怕出來找工作。這則消息雖然有被媒體過分炒作的成分,但嚴峻的就業形勢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小劉是江西一所高校的本科畢業生,學的是計算機專業。兩個月前,他和幾個同學被老師介紹到寧波一家家政公司實習。因為他的出色表現,現在他已經正式被公司聘用。“一開始很不適應,不光是心理上的,尤其是對著坐便器時,我內心掙扎了好久,最后才蹲下來擦洗。”對于這樣選擇,小劉也毫不避諱地表示是迫于無奈,“跟我一起來的同學都走光了,讓我們本科生做這樣的工作,說實話,我的家人開始也特別反對,現在我主要是教電腦和幫人家理財,公司給我的待遇也比其他的農民工高很多。”
“比起那些去餐廳做服務員的同學,小劉要幸運得多。至少家政這個行業還是有點技術含量的。”該家政企業的老板對能招到這樣高學歷的員工,也十分自豪。他所說的餐廳服務員,確實也開始有大學生的身影。重慶有則報道說,一家餐廳招聘服務員,有十幾名大學生應聘,而工資只有700元。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這些以往以農民工為主的工種,也漸漸有了大學生的影子。“想必很多大學生自己是根本不愿意干這些活的,但現實就是如此,只有看他們如何放下姿態,干出成績來。”人才指導專家預言,“大學生跟農民工搶‘飯碗’將是未來的一個趨勢,作為‘天之驕子’,如何在平凡的崗位上凸顯優勢,這不僅靠他們本人的努力,也要用人單位能給他們提供施展技能的環境。”考研多數是為了逃避社會
找不到工作就選擇考研。近幾年考研升溫,跟大學生就業難,就像一對孿生兄弟,如影相隨。每年新生開學時,會看到一個特殊的群體活躍在圖書館和輔導班上,這些人就是大四畢業后沒有找工作而繼續留在校園里的考研一族。
老家遠在山西農村的小錢,在杭州讀完大學后,投了很多簡歷,但都石沉大海。家里讓她回老家,她不愿意,因為回家就意味著嫁人,于是她毅然選擇考研。白天在學校的圖書館看書,晚上做家教,掙點生活費。像小錢這樣還是有目的的考研了,而更多的人卻完全是因為找不到工作,而以考研為幌子,逃避社會。
浙江工商大學的大四學生小江跟記者說,在開始找工作之前,他們班有一半以上的人選擇考研,結果出來時,很多沒有考上的,也錯過了大型的招聘會,沒有找到工作,于是他們又重新走上考研之路。
“這類人中很多是家庭條件不錯的,在找工作碰壁后,就不想走進社會,選擇考研來逃避。”小江說,他們班有個男生平時專業成績很好,但找工作時,他看中的單位要了班上比他成績差的一個同學,這對他打擊很大,后來就不敢去招聘會了。
小江說,現在馬上面臨畢業,大部分同學都在為工作奔波,但也有一部分仍然不慌不忙,因為他們已經做好了選擇,繼續留在學校,以考研的名義逃避工作。
缺少定位,頻繁跳槽
在嚴峻的就業壓力下,那些找到工作的幸運兒們往往不去珍惜,而頻繁跳槽。這個現象在目前的大學生就業工作中,也較為普遍。去年大學畢業的小馬,在招聘會上投了很多簡歷,很幸運的是,一個星期后,陸陸續續接到幾家單位的面試通知。在還沒有搞清楚這家公司的企業文化和制度時,小馬就迫不及待地跟人家簽約了。進公司工作后,小馬發現公司里很多制度都跟自己“作對”,而且跟同事們的關系很僵。在發現這些問題后,小馬沒有及時地采取補救措施,而是“瀟灑”地交了辭職信。當她進入另一家公司時,相同的情況又再次發生。就這樣,小馬在過去的一年內,走馬燈似的換了五份工作。
像小馬這樣頻繁跳槽的學生大都出生在1980年以后,大多數能夠四處輾轉跳槽頻繁的大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里的經濟條件比較優越——父母未退休,或者有相當的自理能力,不需要他們來承擔家庭的重任。
實際上,頻繁跳槽不利于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尤其是轉行時,求職者將面臨更大挑戰。”一家著名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主管告訴記者,“對于本科畢業生,我們沒有經驗的要求,只考核能力;但對于研究生則有經驗要求——如果一個人在微軟工作了5年以上,他的工作經驗應當是比較可信的,因為我們對微軟的公司管理十分了解。反過來,如果一個人頻繁跳槽,在每個公司工作的時間都很短,我們則對他是否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持懷疑態度。”
思考與建議
合理利用大學擴招這把“雙刃劍”
很多人把就業難的原因歸結到大學擴招上。高校大學生的急劇擴招直接造成了畢業生數量的急劇擴大,而原來容納大學生就業的主體單位并不能如高校一樣急劇擴大工作崗位,二者的增長不成比例。但這不能說明是大學擴招導致就業難了。就業難與擴招不是一對必然的矛盾,教育的功能在提高人口的質量,而不增加人口的數量。人不接受更多的教育,不增強就業競爭力,到時就業才是真的難。
就業難讓我們反思,不是擴招后大學畢業生多了,而是培養出來的大學生能否適應就業市場的需要。現實情況是,我們高等教育的結構不合理,辦學層次過低,工科生偏少,部分專業與經濟發展嚴重脫節。所以,如何協調好二者間的關系,合理利用大學擴招這柄雙刃劍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調整就業心態最關鍵
很多大學生在面臨就業時,往往因期望值過高而找不到工作。相比找工作的畢業生,提供崗位的企業更多地認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首先在于調整大學生的就業心態。記者從針對大學畢業生的一項調查結果看,大學生在就業區域選擇、就業單位性質選擇上都有趨同現象,“經濟發達地區、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機關”仍然是多數畢業生的首選。但現實的情況是,能夠實現這種愿望的比例很小。那么多的大學生都在爭奪很少的職位而忽略其他的職位,這可能是大學生就業難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劇增長,可能是造成這一現象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
正如同企業對大學生建議一樣,既然不能改變既定現實,只能首先調整自己就業心態,在選擇就業區域、就業單位性質、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過度集中于一點,最好適當地擴大自己的就業選擇范圍。
品德不應該受冷落
近年來,隨著就業壓力的進一步增大,政府各級部門和相關單位都提倡大學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先就業后擇業”已經成為大學生的主流觀念,但由此可能引發用人單位招聘大學生時,認為是“為別人做嫁衣”,招聘和用人時可能更趨于保守。在用人單位看來,大學畢業生能不能做到對單位忠誠就顯得非常重要。
所以,在提倡大學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和調整就業心態的同時,對個人品德的重視尤為重要。但事實上,更多的大學畢業生往往忽視了這一方面,而一味強調就業,這種價值取向的轉變,也是值得人們深思的。
對比大學生和企業對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認識,可以看出,大學生如果一味地為“先就業后擇業”而“先就業后擇業”的話,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適的就業觀念,而該確立怎樣的就業觀念,仍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浙江做法民營企業成主渠道
相比北京、上海等地,浙江在大學生就業上壓力相對要小很多。這完全要歸功于浙江發達的民營經濟和第三產業。省教育廳提供的資料顯示,2006年我省在已就業的約16萬人中,逾11萬畢業生到非公有制企業實現就業,占全省畢業生總數的65%。由此可見,民營企業也成為接納大學畢業生的“大戶”。
為了緩解就業壓力,讓畢業生“學在浙江、住在浙江,創業在浙江”,近幾年來浙江省積極落實有關人事政策,對到非公有制單位就業并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高校畢業生,今后考錄或招聘到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其繳費年限可合并計算為工齡。
非公有制企業已經成為浙江省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浙江的民營企業很多已經做大做強,對人才特別是中高級人才需求不斷增大。另外,隨著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豐厚的薪金待遇、良好的發展機遇都吸引著高校畢業生。
深入實施志愿服務計劃
另外,為多渠道幫助和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浙江省深入實施“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并制定“大學生志愿服務欠發達地區計劃”。省內各高校正積極制定并落實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所需的配套措施,鼓勵應屆畢業生到西部去。浙江大學將對志愿者一次性獎勵人民幣2000元到1萬元,減免部分或者全部貸學金,志愿者在服務期滿后報考浙江大學研究生時享受10至15分的加分。寧波大學為志愿者免費保管戶口和檔案;志愿服務期滿后第一志愿報考寧大研究生時,成績上線的可直接進入復試,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浙江工業大學規定,為志愿者提供電腦一臺或者相應現金,提前為考研的志愿者配備導師,在服務期間指導他們的學習。杭州師范大學、浙江財經學院等院校也出臺了類似的措施。
浙江省勞動保障部門把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納入當地就業的總體規劃,特別是在廣開就業門路中,相應推進開發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崗位。教育部門將清退不合格教師和代課教師騰出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中小學任教。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城市社區就業,到山區、海島、貧困地區開展支農、支教、支醫服務。(陳志紅)
來源:青年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