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奮”、“求實”、“創新”、“團結”、“嚴謹”……相信凡是有過高校學習經歷的人,看到這些校訓,都不會感到陌生。
最近,一項針對國內256所高校的調查顯示,高校校訓同質化、標語化現象嚴重,一些校訓在師生中的認同度降低,感召力不足。是什么讓一些高校的校訓似曾相識?
詞語雷同 風格類似 校訓存在“大而空”傾向
在被調查的256所高校中,有192所學校的校訓為“四詞八字”的口號式,比例高達75%。校訓中帶有“勤奮”字樣的有68所,“求實”的為65所,“創新”的為59所,“團結”的為49所,“嚴謹”的為25所。在256個校訓中,包含以上5個詞語任何一詞以上的有147個,占到被調查高校的近六成。
還有一些學校的校訓一模一樣――有8所高校的校訓同為“團結、勤奮、求實、創新”,有27所高校的校訓同為“嚴謹、勤奮、求實、創新”,不同的只是先后排列順序。
調查者江西師范大學的講師楊衛軍對記者表示,他也沒想到調查結果會這么雷同,校訓普遍存在著“重復多、特色少、視野窄、起點低”的問題,很多校訓不能代表所在學校的辦學特色和治學態度。
記者隨機采訪了幾所高校的在校生,發現超過一半的人都不能完整準確地背出校訓,個別學生甚至對校訓一無所知。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認為,校訓雷同現象嚴重,一是緣于單一的高校管理模式,學校缺乏辦學的自主性、靈活性,校訓表現為對時代流行語的盲目追隨;另一方面,緣于一些高校缺乏對自身傳統和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他認為,校訓不僅是學校傳統的承載和學校精神的象征,更是對辦學理念的提煉和總結。目前國內一些高校的辦學定位尚不清晰,使得校訓的制定傾向于“大而空”。這樣的校訓,很難獲得師生的普遍認同,有些甚至成為校園中可有可無的“擺設”。
精神財富 重在傳承 校訓應納入學校文化建設
“我們學校的校訓?當然記得了……”
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同事和朋友,令人欣慰的是,即使畢業多年,一些人仍能一字不落地背出母校的校訓。
有關專家指出,好的校訓是一所高校無形的“精神財富”,對內能形成一種文化上的向心力;對外則是學校個性和精神面貌的縮影。校訓的制定和建設,應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它既應是獨特的,還應能經得住歷史考驗。
實際上,我國一些歷史悠久的高校,并不乏立意深刻、傳承已久的校訓,如清華大學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南開大學的“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復旦大學的“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南京大學的“誠樸雄偉,勵學敦行”……此外,也有一些“年輕”的高校制定了充分體現自身特點的校訓,如北京林業大學的“養青松正氣、法竹梅風骨”、中國政法大學的“厚德、明法、格物、致公”、北京舞蹈學院的“文舞相融、德藝雙馨”……
顧明遠認為,那些正在制定或還沒有制定校訓的學校,應該結合自身辦學特點,充分利用師生建言、共同討論、民主決策等方式,確立一個具有廣泛認同感的校訓;而那些已有既定校訓的學校,則應圍繞校訓開展相關文化建設,如開展校史教育等活動,使學校的精神品質深入人心,內化為師生們的為人為學品格。
不過,令人略感失望的是,對256所高校的調查結果顯示,80%以上的學校很少或從未圍繞校訓開展過活動,甚至對于校訓的內涵也沒有進行過詳細的闡述;58%的師生反映,并不是很了解校訓的有關歷史及內涵。而另一項針對國內100所高校網站的調查顯示,在網站首頁上顯示了校訓的僅有62所,對校訓進行簡單介紹的僅有11所,對校訓的歷史、內涵進行詳細闡述的高校更是少之又少。
采訪中,很多學生表示,自己對校訓的知曉和接受程度,與學校的宣傳教育有很大關系,希望在校期間,學校和老師能將校訓貫穿到諸多活動中去,讓大家對校訓的深刻內涵能“感同身受”,而不僅僅是在入學和畢業典禮時才聽到校訓。(記者
劉陽)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