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高校將實習納入課程學分
暑假期間,找實習單位也成為不少大學生頭疼的問題。由于越來越多的高校將實習納入課程學分,迫使大學生為了找實習單位而奔波忙碌,但面對僧多粥少的現實,“一份實習難求!”幾乎成為大學生的普遍心聲。記者近日采訪獲悉,千辛萬苦走進實習單位的大學生們也遭遇諸多尷尬:實習如同打雜?意外缺乏保障?種種問題讓大學生們困惑不已。
困惑一 職位少要求高實習一職難求?
個例:曹宜君,暨南大學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這些天一直在毒辣的陽光下尋找實習的機會。從5月至今,他分別在人才網站、實習招聘會等發出20多份簡歷,都沒有回音。“沒想到研究生找份實習也那么難。”
“你不干人家干,滿街的研究生啊。”曹宜君深感僧多粥少,競爭殘酷,招聘單位條件較高。
他說,一想到在家耕地的父母就合不攏眼,家里人脈少沒有關系,也讓他沒有依靠。而他所在的30多人的班,最終只有3人找到假期實習。
記者了解到,在校學生的實習不同于工作,更多依仗學校與實習單位的關系。而在一些高校的新興專業,平臺的搭建相當有限。
學校提供機會難滿需求
華農大的行政管理專業,今年有第一屆畢業生。不少同學不滿意學院安排的實習而自尋出路,這無形中也丟失了實習機會。“我們系有近150多人,但實際上服從學院安排的實習的人只有50多個人,只占1/3”該專業的何姓學生告訴記者,由于固定的實習單位很少,學院提供的大部分都是街道辦、居委會等等,與學生的需求有著落差。
此外,由于資源有限,一些高校只能把優選的實習機會留給畢業生;而對迫于壓力提前實習的非畢業生則難以顧及。“學院提供的機會不足,雖然每年寒暑假都會有下鄉的機會,但是由于人數眾多,競爭很激烈,不少學生都被刷了下來。今年終于獲得實習機會了,但是由于此前都沒有實習過,首次實習就是畢業實習,既要做報告又要準備畢業論文,實在無可適從。”
何同學說。
名企實習要求高成功率低
為此,一些名牌大學的非畢業生,開始自尋實習之路。他們看準了知名企業越來越注重人才而非關系的策略,特別希望通過招聘面試獲得實習機會。實踐證明,這個優勝劣汰讓很多有才之士覓得良機,但也因招聘條件苛刻讓不少學生難望其項背。
中山大學大三的學生阿勇,
5月份參加了中國移動公司的實習生招聘。該公司打出的條件是:“能用流利的英語會話,能用英語寫辦公文件,參加過重大商業比賽,學習成績在學院10%以內。”阿勇把內涵十足的簡歷遞到面試官眼前時,面試官說:“你的閱歷確實比其他人豐富,但是你的成績只是系里前28%,未能符合我們的要求。”“一個‘但是’毀滅了我所有希望。”阿勇說,“像寶潔、中國移動這樣的知名外企對實習生篩選的要求很高是因為大部分實習生以后都能留在那里。怪只怪自己沒有練好內功。”
理科生實習難找對口專業
據記者調查發現,由于在廣東理科的市場需求量大,理科學生也比文科學生要容易找到稱心的實習。此外,設計類專業、小動物專業以及電力等專業因市場人才比較緊缺、技術含量較高,或是名牌高校等擁有較多實習基地的老牌專業,學生的實習工作也相對容易。
但一些理科專業里也有實習難的情況。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信息學院何金海稱,從大一起到軟件公司尋找了近20份實習,真正成功的機會僅為20%。阿海把這歸結為實習門檻高、學生希望專業對口。他說,很多軟件公司都愿意在暑假讓學生接活干,但是要求較高,比如說要熟悉JAVA軟件,熟悉某種編程語言,還要工作經驗等。除了很拔尖的學生外,普通學生能完成一個項目的很少。即使是能找到實習,也只做簡單的程序測試、寫用戶手冊等專業不對口的工作。
困惑二 實習如打雜閑累兩極端?
個例:華農大行政管理專業大三的小楊談起去年在越秀區某居委會的實習還很無奈:“一個多月基本都沒什么干,每天早早去打掃衛生,疊報紙,打字復印文件,自己學到的知識基本沒有用到。”“有時候天天坐冷板凳,聽居委會的阿姨們說西家長道東家短,悶得慌!唯有到電腦跟前玩掃雷游戲,狂掃一下午!”他告訴記者,自己今年畢業實習又被分到街道居委,他正考慮另尋實習企業,畢竟畢業實習不同于暑假實習不能老做瑣碎的事,總要檢驗一下三年所學。
雖然不少學生都被學校告知實習期需要謙虛,打雜斟茶倒水等活兒不能介意,然而當這種情況接二連三地發生時,他們也感到不適。有學生認為,并非自己害怕辛苦,如果要做打雜的活,何不找一份正當的兼職?而要找一個單位去做“免費勞工”呢?實習最起碼是能夠提供與專業對口的實踐應用,是所學知識的檢驗,而非簡單的所謂做人處事的練習平臺。
與一些學生閑得慌相比,有職業技校學院的學生實習叫苦不迭。廣東某職業技術學院的200多名學生,在7月初被學校安排進了東莞鳳崗鎮一家電子廠工作,但過多的工作量讓他們四處喊苦。“實際上我們成了苦工,每天干十多小時,必須完成規定的工作量。”學生說。“學校說是讓我們來實習,實際上就是讓我們來打工;每天早上8點不到,工作到晚上9點,我們和流水線上工人的工作一樣,很多同學都累得受不了,但誰也不敢走。學校規定我們要是擅自離開,就不給我們畢業證。”
困惑三 實習遇意外權益誰來保障?
據了解,在一些高職院校的實習期或者是需求量較大的單位,往往會給付實習生相應的費用。如一些頂崗實習的學生、酒店管理的或者是知名外企的實習生,補貼在600元到上千元不等,在滿足車費和餐費外略有節余。而超過六成以上的單位只提供基本的車費和餐費的補貼,約300~400元左右。學校也會提供相應的補貼,但一次性200元的費用有如杯水車薪。
如果說實習補貼學生們還能夠通情達理地選擇接受,那么實習期間出現的意外則讓學生們難堪和無奈。上述阿勇的故事就反映了這一點。
對于單位負擔的醫藥費,阿勇認為“給是人情不給是道理”,因為自己并沒有跟單位簽定任何的實習協議。“一旦出了事,沒人也沒有法來保護。”他告訴記者,按照現行的勞動法規,實習生未被列入勞動者的保護范疇,不具備與實習單位建立勞資關系的資格。大學生在實習期的保障方面存在法律空白。如果實習期間出現了任何意外,作為弱勢的學生群體很難維權。
(記者 薛冰 見習記者 梁健敏 通訊員 曾祥猛)
來源:信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