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父愛
《良醫妙藥》講述的是一個曾經“感動美國”,并造成不小的社會轟動和影響的真實故事。影片里的主人公約翰?克羅利出生于1967年,于1997年從哈佛商學院畢業,并在舊金山從事企業咨詢管理。1998年,他的兩個孩子被診斷出患有罕見的龐貝氏癥,隨時都有可能停止呼吸。無奈之下,克羅利舉家遷往新澤西的普林斯頓,就是為了離治療龐貝氏癥的醫生近一些。由于醫療水平還不足以治療龐貝氏癥,約翰?克羅利決定自己創立研究所和制藥公司……導演湯姆?沃恩說:“當時我就看過《華爾街日報》的記者的那本傳記文學,非常喜歡。我覺得這樣一個故事完全可以被拍成電影。這里面有感人的父愛、個人的努力、和體制的抗爭以及種種美國夢的元素。
很多人批評說克羅利太過于個人英雄主義了,但是我覺得,如果社會對這個家庭沒有絲毫幫助,他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拯救家人的生命,那么他的個人英雄主義是值得我們贊賞和學習的。”接下來的事,就像電影里展示的那樣,由于美國醫療機構過于龐雜、各種手續過于復雜,所以寄希望于他們在孩子逝世之前研發出新型藥物是不切實際的,克羅利選擇了自己單干。克羅利說:“我當時也是橫下一條心來,一定要拯救自己孩子的生命。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帝送給人類的禮物,我不能坐著看他死去。當時外界對我有很多的懷疑,也有不少的批評,總之,一切都不順暢。好在我有我的妻子支持,才一步一步走到現在。”
真實與虛構之間
雖說本片的主角有真實的原型,但是導演還是在影片里虛構出來一個性格怪異,不被人重視的科學家——哈里森?福特扮演的羅伯特?斯通希爾博士。在影片里,醫療方面的研究大多數是由他完成的,而且這個人物頗具正義感和社會責任心。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福特的代表作《亡命天涯》里的那個被陷害的醫生角色。面對這個角色,哈里森?福特說:“我本人并沒有接受過任何的醫學教育,但是為了準備這個角色,我找了很多從業者,從他們身上找經驗、學習他們的處事方式。我了解到的一個事實是,做醫藥和做電影一樣,需要大量的錢。沒有資金的支持,什么都白搭,沒有辦法做試驗、沒有辦法搞研究;即使所有的手續和試驗都完備了,沒有錢也沒有辦法開工生產。我想表現出這些研究人員的困頓和無奈,他們才是經常被我們忽視掉的人群。我們在買藥的時候,總是看生產公司,從來沒有人會去搜索一下這種藥是誰發明出來的,也不會有人去想這背后又有多少辛酸和故事。”
考考你
1. 不過公司看起來就是在燒錢。
2. 我是說我們一定會打敗他們,不然就把他們嚇得要買下我們所有股份。
3. 我希望你和酶原公司的科學家合作。
4. 要么賣了公司,獲得巨大的資金注入。
Extraordinary Measures《良醫妙藥》精講之三參考答案
1. A happy-go-lucky little fellow, lots of personality?
2. This is the first installment against the promised half a million.
3. I'm tired of begging breadcrumbs from the university.
4. So, we agree we can't uproot the kids.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電影回顧
(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 Jul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