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英倫:孩子幾歲開始上學最好?
英國的法定正規(guī)教育從5歲開始,是歐洲國家中最早的之一。
三、四、五、六、七歲,到底幾歲開始上學最合適?早有早的道理,晚有晚的理由。
新學期開學,鄰居的小男孩Teo像千萬英國孩子一樣,背起書包上學堂,開始了小學一年級生活。一個月上下來,Teo 依然一臉燦爛,Teo媽卻是一臉愁容。
Teo的媽媽說,他比班上年齡最大的孩子整差一歲,體力、腦力、表達能力都“吃虧”一大節(jié)??刹宦?,來到人世一共才五年,一歲之差區(qū)別大了。
都是五歲開始上學,同班怎么會相差一歲?英國法律規(guī)定,孩子從五歲開始接受正規(guī)教育。從每年9月1日起,在學年里過五歲生日的孩子開始上小學一年級。所以,8月30日出生的孩子與9月1日出生的孩子,生日雖然只差一天,但在學校里卻是同一年級、年齡相差整一年。
Teo 媽是挪威人。她說,挪威的孩子七歲開始上小學,她都有心送孩子回老家上學了。鄰居為孩子年齡的苦惱,讓我想起英國最新一場有關孩子幾歲開始上小學最合適的激烈爭論。
“太多,太早”
新學期開始時,英國127位學者、教育專家、教師、作家和兒童慈善組織負責人聯(lián)名發(fā)表了一封公開信,呼吁政府徹底檢討、重新評估早期教育政策。
公開信說,現(xiàn)行的教育制度“剝奪”了孩子玩的權利,過早讓孩子接受正規(guī)教育內容,比如強調語文和算術的能力。
專家學者在公開信中稱,過早開始正規(guī)教育給兒童造成了“深重的損害”,建議英國的正規(guī)教育應該推遲一到兩年,從6歲或7歲開始。
公開信說,5歲的孩子應該以玩為主,寓教于樂。5歲開始正規(guī)教育“太多,太早”。實際上,這封公開信是一場要求重新檢討早期教育政策的運動的一部分。運動的發(fā)起名稱就叫“太多,太早”。
“尿片教學大綱”
繼續(xù)爭論前,有必要介紹一兩句背景。英國的法定正規(guī)教育從5歲開始,是歐洲國家中最早的之一。
大部分歐洲國家,如德國、法國、丹麥、奧地利、比利時、希臘、挪威、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瑞士、意大利、匈牙利等,兒童從6開始上學。
芬蘭、瑞典、波蘭、保加利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國,孩子從七歲開始正規(guī)教育。
英國的孩子從3-4歲開始學前教育,學校按“幼年基礎階段”(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 EYFS)教學大綱的內容施教,被戲稱為“尿片教學大綱”(nappy curriculum)。
“尿片教學大綱”為孩子設定了包括個人和社交能力發(fā)展、交流和算術能力等測試目標。但這些目標是參考性的。
英國孩子從6-7歲開始接受決定學校排名的成績考核。政府正在考慮將正式測定的年齡提前到5歲,在孩子開始接受正規(guī)教育時就對他們的語文和算術能力進行考核。
這正是“刺激”一批專家學者發(fā)表公開信的原因。專家們呼吁英國應該向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看齊,“倒行逆施”,推遲正規(guī)教育的年齡。
專家們說,北歐國家大都是6-7歲開始上學,讓孩子們玩足了,磨刀不誤砍柴工,后期的發(fā)展相比之下更快更好。
專家們發(fā)表公開信時,沒趕上經(jīng)合組織OECD的最新報告提供的“炮彈”。OECD對24個國家16-24歲青年人的語文和數(shù)學能力排名,數(shù)學前三名是荷蘭、芬蘭和日本。
英國?語文第21位、數(shù)學22位,雙雙墊底。早上學有什么用?
“誤導”?誰?!
政府對專家們的公開呼吁卻不買賬。教育大臣高夫的發(fā)言人說,“這些人代表的是那些極有影響力卻是誤導的游說活動,是要降低考試的價值和對公立教育的期望值”。
“誤導”?“游說”?隨手列舉幾個公開信簽名人:前英格蘭兒童教育專員格林爵士、倫敦經(jīng)濟學院幸福研究項目主任雷亞德勛爵,劍橋大學心理學高級講師懷特布賴德、兒童慈善組織“玩樂英格蘭”負責人普里斯克…
這些教育界學術界的權威人物們在“誤導”、“游說”,懷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言重了吧。
負責兒童教育的政府部長楚斯(Elizabeth Rruss)話說得更重。這些專家們的觀點在她眼里不但“誤導”,而且是“落后、不準確、膚淺和危險的”。她在報上撰文回應公開信的題目就叫《如果我們在乎窮人的孩子的話,教育必須從早開始》。
楚斯的觀點是,富家子弟可以享受各種學前活動,家長有錢有閑,可以奢談“寓教于樂”。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這么幸運,推遲上學年齡,最貧窮家庭的孩子最吃虧,窮人家的孩子有淪為“教育賤民”的危險。
照這位官員的論點推演,窮人就不懂得、不關心、或沒能力教育好孩子,要靠政府把孩子早早的圈在學校才能“挽救”他們了?
1870,英國議會通過法案,規(guī)定孩子從5歲開始上學,一個重要的考量是為了避免孩子受到家庭的剝削或街頭的危險。孩子上學早晚的爭論,怎么讓人覺得又回到了維多利亞時代?
(責編:鈴蘭)